来源 | 品牌观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
全球大逆转
中国家电站上世界中心
根据《2024年中国家电行业年度报告》,2024年我国家电出口总额达到7122亿元,同比增长15.4%;出口总量达到44.8亿台,增幅超20%。
图源:2024年中国家电行业年度报告
联合国贸易数据也显示,中国在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主力品类上的出口,已经连续三年超过日韩和欧洲品牌的总和,占据全球市场超过一半的份额,真正坐稳了“全球家电制造中心”的位置。
这些数字背后,是几家国产巨头的疯狂输出。
:2024年海外营收突破1690.34亿元,同比增长12.01%。据财报显示,公司在全球布局了38个研发中心,其中22个位于海外,全球研发团队超过2.3万人,占非生产类员工的比例超过一半,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化研发能力。
图源:网络
:2024年全年全球营业收入达2,859.71亿元,其中海外营收达1438亿元,占比总营收的50.29%,比国内营收要高出16亿元,在欧洲市场冰洗业务份额追平三星,卡萨帝在高端市场逆袭德国品牌。
图源:海尔智家2024年财报
TCL智家:2024年海外业务全年收入达到134.95亿元,占总营收的73.5%,同比劲增31.82%。海外市场已成为其营收主力,增长引擎持续发力。
格力电器:格力的产品已经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自主品牌贡献了将近70%的出口销售额,占据绝对主力位置。
:2024年海外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收入突破356亿元,同比大涨28%,占据总营收的近四成,成为增长主力之一。
这些数据不再是“规模优势”,而是品牌价值、技术硬实力与全球信任的具体体现。中国家电早已不是“贴牌代工”,而是站在产业链顶端主导格局。
中国家电“统治世界”
的三板斧
在全球战场上,中国家电能从跟跑到领跑,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品牌突围、本地化深耕以及技术破壁这“三板斧”砍出来的硬实力。
第一板斧:从贴牌到品牌,掌握全球溢价权。
中国家电企业大多依赖ODM(代工生产)模式为海外品牌打工,虽量大,但利润微薄,品牌价值始终掌握在他人手中。
如今,局面已彻底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自己的品牌推向全球舞台,不再甘心做“幕后工厂”。
TCL 是这一转变的典型代表。2024年,其自有品牌在海外市场的收入同比暴涨51%,毛利率在25%左右,是外媒时常提及“中国品牌力”。
图源:网络
海尔打法则更为激进,直接并购了GE Appliances、Candy、Fisher & Paykel等国际品牌,将它们打包整合进自己的全球矩阵,不仅扩充了品牌矩阵,还获得了全球渠道、研发和技术资源,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图源:网络
格力则在新加坡等高门槛市场强势推进自主品牌,以顶级节能标准与日韩品牌正面竞争,构建出中国制造在全球高端市场的话语权。
从“为别人贴牌”到“为自己赢名”,这是中国家电企业走出的第一步,也是重塑全球溢价权的关键起点。
第二板斧:本土化运营,直插对手心脏地带
过去我们讲“出口导向”,现在是“价值链移民”,把工厂、服务、研发都搬到对手家门口。
美的 在沙特联合本地巨头合资建厂,空调产线直接面向中东市场,交付周期缩短超过40%,同时打通了伊斯兰国家的技术准入门槛。
2023年,美的在海外自有品牌(OBM)业务已占其板块收入的40%以上,旗下的东芝、美的、Comfee 等品牌,在多个海外市场中展现出显著优势。2024年上半年,该业务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电商渠道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
海尔早在印度建厂布局,建立10多个本地研发中心,完全实现本地化生产认证中心,直接在“亚洲标准最严”的国家,验证产品性能。
这就是中国家电的新打法:它不是“卖出一件产品”,而是“建一个市场模型”。把整条供应链带出国门,把本土成功经验直接移植,让中国制造变成本地制造。
第三板斧:用技术打穿高门槛市场
在过去,中国家电的核心标签是“便宜好用”,但技术含金量始终不高。但今天的中国家电,开始硬刚全球高门槛市场。
截至2024年底,美的全球专利持有量超15万件,在全球家电企业中排名前十,凭借智慧保鲜系统和语音控制等黑科技,其智能冰箱打入德国高端连锁超市REWE。
图源:网络
数据显示,过去3年,美的集团的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共计投入超过400亿元。2024年的研发投入达到了162.33亿元,同比增长11.31%。技术实力不断夯实。
海尔旗下的高端品牌卡萨帝,其冰箱产品在法国、意大利等市场已成为中产家庭的主流选择。即便售价过万,也未被市场劝退,反而成为品质的象征。
图源:网络
海信借助自主研发的 ULED 与激光显示技术,在欧洲市场对标 LG 和。2023年海信激光电视全球出货量增长47%,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全球第一品牌。
更重要的是,这种技术突破已经形成良性循环——高门槛带来高口碑,高口碑反过来推动销量,再以销量反哺研发。这种“飞轮效应”,日韩系已经感受到了压力。
全球拼杀
中国家电连战连捷
出海容易,落地难;攻城容易,筑城难。真正让人敬畏的,不是卖出去几千万台产品,而是逐步在全球核心市场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把一次次的交易,变成长期信任和品牌认同。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24年中国家用电器出口总量达到4.48亿台,较去年增长了20.8%。
其中,空调出口量为6,159万台,同比增长28.3%;冰箱出口量达8,032万台,增长率为19.7%;洗衣机出口3,286万台,同比增长14.2%;液晶电视机出口量达到1.10亿台,同比增长11.4%。
图源:中国宁波海关网
这些数字不仅体现了中国家电产品的规模优势,更反映了其在不同品类上的强劲竞争力。
这背后,是中国品牌在中东和欧洲这两大关键市场的深度耕耘和突破。
先说中东。该地区气候极端,高温频发,沙尘侵蚀,电压波动频繁,是空调和冰箱产品最严苛的试炼场。
美的选择了“造厂落地”的战略,在沙特、埃及设立全链条生产基地,推出专为沙漠环境量身定制的高温压缩机和防尘系统,产品不仅能稳定运转于50℃高温,还能适应跳电频发的挑战。
据沙特市场研究机构Data Insight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美的空调在沙特市场占有率高达32%,稳居第一。
更重要的是,美的构建了覆盖售前、售中、售后的本地服务体系,确保快速响应,形成从产品到服务的全方位本地化优势。
而欧洲市场挑战在于极致的用户体验需求。环保、节能、设计和售后标准高企,消费者更注重品质与品牌价值。
海尔卡萨帝冰箱在意大利售价突破1.5万元人民币,依然供不应求,成为中产阶级的品质象征。TCL电视成功进入德国、法国的高端连锁卖场,2024年在德国市场一度跻身前三。
图源:网络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欧洲市场的整体家电市占率接近28%,创下历史新高。其中,冰洗类产品高端占比增长最快,毛利率水平明显提升。
但硬件不是全部。真正让这些品牌扎根的,是全球人才与组织力的“软实力”。中国家电早已不是靠“驻外高管”来遥控市场,而是通过全面本地化组织深耕运营。
比如,海尔在海外推行“人单合一”机制,将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甚至服务体系都交给本地团队决策,把品牌做成“土生土长”的本地选项。目前海尔在欧洲的本地化员工比例超过80%,多个市场由当地人担任区域总经理。
图源:网络
美的则明确提出“全球人才本地化”的目标,在越南、巴西、意大利等地设立培训中心,把中国制造经验快速复制给当地团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消费者在买“中国造”,更是在用“中国品牌”。从制造到品牌,从品牌到文化,壁垒一层层被击穿。
一边是产品技术的全球通行证,一边是人才、品牌、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落地生根。这不是简单的出口生意,而是一场缓慢却不可逆的全球统治力塑造。
写在最后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家电靠“产能红利”和“性价比”打下一片江山;那么未来十年,它们将凭借技术、品牌和运营,彻底改写全球格局。
从炎热沙漠到寒冷欧洲,中国品牌靠硬实力征服了最严苛市场,赢得口碑和信任。中国家电的名字,将不再是“中国制造的代表”,而是真正的“世界品牌”。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