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的“云端”庭审 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

   2025-07-28 kongyu590
核心提示:近日,霸州法院成功运用在线庭审技术,组织身在河北的原告、身处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被告和远在深圳的“翻译”,进行了一场跨越万

近日,霸州法院成功运用在线庭审技术,组织身在河北的原告、身处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被告和远在深圳的“翻译”,进行了一场跨越万里的庭审,不仅高效解决了一起拖欠货款纠纷,更让当事人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与力量,彰显了法院在智慧司法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这场纠纷的背后,是一段持续多年的商业往来。原告是河北人,被告是居住在新疆喀什的维吾尔族人,两人自2019年起就有货架买卖交易,多年来合作频繁。然而,随着交易的进行,被告逐渐出现拖欠货款的情况,截至纠纷发生时,仍有6万余元货款未结清。原告多次催讨无果后,无奈之下诉至法院。

由于被告身处新疆喀什,路途遥远,且不熟悉汉语,存在严重的语言沟通障碍,给庭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若按照传统的庭审模式,不仅会给被告带来极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语言不通的问题也可能导致庭审难以顺利进行。案件承办法官,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宋广楷在了解到这些实际困难后,果断决定采用远程开庭,同时与被告协商,由其在深圳的弟弟充当翻译。随后,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与被告及其弟弟进行了多次沟通,详细告知远程开庭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此外,工作人员对庭审设备进行了反复调试,确保四方视频连线时画面清晰、声音流畅,为庭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庭审当天,原告在河北霸州,被告在新疆喀什的家中,被告的弟弟在深圳,四方通过视频连线“聚”在了一起。法槌准时敲响,庭审正式开始。

庭审过程中,宋广楷熟练运用远程庭审系统,有序组织各方进行陈述、举证、质证。被告的弟弟则通过视频,精准地将法庭的提问和原告的陈述翻译给被告,同时也把被告的意见和想法传达给法庭和原告,架起了一座跨越语言障碍的“沟通桥梁”。经过庭审核对,被告认可所欠6万余元货款属实,但提出原告发货时存在缺少配件的情况,因此才拒绝支付货款。针对这一争议点,宋广楷耐心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并引导他们围绕该问题进行举证和辩论。

经过一番沟通和调解,被告最终同意支付全部货款,但表示由于之前的纠纷,对原告存在不信任,担心付款后出现其他问题。为打消被告的顾虑,宋广楷提出让原告提前写好收条,明确注明在被告还清货款后,双方的纠纷即正常结案,不存在其他未了结的事宜。原告当即表示同意,并按照要求写好了收条。看到收条后,被告放下了心中的顾虑,当场表示会一次性付清全部6万余元货款。庭审结束后不久,原告就收到了被告支付的全部货款,这场持续多年的货款纠纷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远程开庭的成功举行,是霸州法院积极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生动缩影。接下来,霸州法院将继续深化智慧法院建设,不断拓展远程开庭等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让公平正义在“云端”加速传递,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