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美军已开发了多种反无人机系统,包括动能拦截器、电子战工具、定向能武器(DEW)和综合反制平台。这些系统要么通过物理方式摧毁无人机,要么通过信号干扰使其失效,针对无人机威胁形成了多层次、适应性强的防御体系。
在现代地面作战中,无人机战术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无需以人员伤亡为代价即可达成战术目标),这打破了传统战争的力量对比逻辑,使军事规模较小的一方能通过技术适配实现战场“以小博大”。在俄乌战场上,整体军事实力落于下风的乌克兰,借助无人机技术大幅提升了作战效能,有效削弱俄军的有生力量、摧毁俄军的作战装备或扰乱俄军的后勤行动。
对美军而言,这一趋势挑战了其依赖常规装备优势的作战思维——当对手可借助无人机蜂群、低成本巡飞弹等手段抵消美军的装备量级优势时,传统压倒性力量的威慑力正在下降。美军应重新审视无人化战争对“军事优势”定义的改写,避免陷入装备规模优势与实战效能脱节的防御误区。
尽管威胁日益加剧,但美军的反无人机体系仍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技术上,美军现有的武器系统大多难以有效应对小型军用无人机或商用改装无人机的威胁;部署上,反无人机系统的普及程度较低,仅有少数单位配备了反无人机系统并接受了足够训练;机制上,本土军事基地的指挥官在面对无人机威胁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权限来采取行动。这些漏洞暴露出美军在应对“低慢小”无人机威胁时,尚未完成从技术研发到实战部署的体系化转型,传统防御架构在新型非对称作战形态下已显现滞后性,亟须在装备更新、部队训练与指挥流程上进行系统性调整。
在美军最具潜力的反无人机系统中,两种动能系统尤为关键:泰雷兹轻型多用途导弹和先进精确杀伤武器系统。这些系统具备应对多样化威胁所需的通用性和精准度,可有效拦截从商用改装无人机到小型战术无人机蜂群等各类目标,因此必须在美军部队中广泛普及。
尽管定向能武器潜力可观,但其尚未在实战中得到充分应用。即便装备了定向能武器,美国海军在红海执行任务的舰艇仍较多地使用动能武器拦截无人机和导弹。实际上,海军舰艇在防御无人机时更倾向于选择动能武器,因为定向能武器的作用距离不足以使舰艇操作人员放心依赖。在目标识别方面,激光可能误伤友军系统,在人口密集区等复杂环境中难以精准使用。此外,高能激光等类似系统能耗较高,这对于依靠发电机供电的前沿部署陆军部队来说,构成了巨大的后勤保障难题。尽管定向能武器颇具研究价值,但美军应优先采用成熟的动能方案来应对现实威胁,避免因对新技术的过度乐观和理想化预期而忽视实际可行的技术,从而导致防御能力滞后。
除了反无人机系统部署不足、部队操作训练有限外,高昂的成本亦是美军面临的关键制约因素。俄乌冲突的经验教训凸显了高性价比防空方案的必要性:依赖高端系统难以为继,特别是在应对低成本威胁时。以以色列为例,其曾多次动用数百万美元的“爱国者”(Patriot)导弹拦截仅值数百美元的入侵无人机——这种“性价比倒挂”不仅会快速消耗弹药储备,更会导致关键资源错配,使本应用于对抗强敌的高端武器在冲突初期便陷入短缺。因此,美军需强化武器系统的成本效能意识,积极适应现代战争中非对称威胁对军事资源分配逻辑的冲击,加速研发经济型反无人机方案,避免因固守传统防空模式而导致资源耗竭。
另一个关键制约因素是,美军缺乏成熟的敌我无人机识别技术,这可能导致误伤友军或错过最佳拦截时机,进而影响任务成败乃至战局走向。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国防部需推动探测技术升级,并强化防空体系内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配合,例如建立跨军种威胁识别数据库。同时,国防厂商应致力于开发具备实时威胁分类能力的系统,例如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自动化识别模块,以解决多类型无人机的快速判别问题。此外,美军必须加速构建标准化无人机识别协议,强化各军种之间以及与盟友之间的互操作能力,避免因系统不兼容导致识别延迟。通过制度和技术双维度的优化,提升在快节奏战场上对无人机的感知能力,降低作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