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经营主体开具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面临的“多、难、繁”等问题,包头市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行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无违法违规证明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专项信用报告,代替法院、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安全生产等42个领域的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此举旨在显著提升社会公众办事便利度和满意度,优化营商环境。
根据新政,凡在包头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公司、非公司法人及其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外国公司分支机构,均可通过以下便捷渠道获取并使用《内蒙古自治区经营主体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无违法违规证明版)》:线上登录“信用中国(内蒙古包头)”网站,按流程申请即可免费下载。这份专项信用报告适用于行政服务、商务合作、金融市场以及其他可替代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应用场景。
“信用代证”是指以基于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汇集的各领域违法违规信息形成的专项信用报告,替代多个行政机关单独出具的有无违法违规记录的证明。该报告涵盖行政处罚(含简易程序作出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和刑事裁判(犯罪记录)等信息,实现“一证代多证”,极大简化证明手续和流程。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企业战略与管理专家、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鹏博士认为,“信用代证”改革已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通过减少企业办事成本、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释放了信用数据的治理价值。加快推广“信用代证”,要在数据质量、应用广度、互认深度、配套机制上精耕细作。
李鹏:一份薄薄的专项信用报告替代了企业过去需耗时费力、奔走于数十个部门才能集齐的“一摞证明”,这不仅是办事流程的精简,更是一场政府服务理念与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一招”。
推行“信用代证”是把过去企业分散的、沉睡的信用数据转化为高价值公共产品的生动实践。通过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多领域违法违规信息,生成权威、全面的信用报告,使“信用”这一抽象概念具备了可量化、可实施、可追溯的数据实体,极大推动了“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的落地生根。
推行“信用代证”能够提升行政服务效能,解决过去开具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时面临的“多、难、繁”痛点,将企业从“跑断腿、盖满章”的繁琐流程中解放出来。将过去动辄十天半月甚至更长的办理周期压缩至“几分钟在线生成”,节约了企业的办是成本和时间。通过信用报告的广泛应用,打通了信用价值向融资便利转化的通道,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关键痛点。通过这样“一站式”的便利解决方案,塑造了更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提高了企业投资和发展的信心。
要让这份“信任礼包”释放持久红利,还需继续拓展“信用代证”的广度与深度。在现有42个领域基础上,持续评估并纳入更多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领域,力争覆盖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所需的主要合规证明。在服务好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的同时,要同步有序地向其他社会组织、自然人等拓展应用场景。把信用社会建立的更加扎实。另外,推动专项信用报告在更多商务活动(如供应链管理、合资合作)、社会事务(如人才引进、资质认定)中的应用,最大化其价值。
“信用代证”的推行,需要确保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能及时、完整、准确地汇聚来自各相关部门的最新违法违规信息。建立严格的数据更新和核对机制。还要防范数据风险,强化平台的安全防护,严格规范使用信息查询和使用权限,切实保护市场主体的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告别“一摞证明”只是起点,只有在数据质量、应用广度、互认深度、配套机制上精耕细作,持续擦亮这张“信任名片”,才能真正让信用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让便企利民的春风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