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阅科技联合出品作品改编儿童广播剧《散落的红星》获专家盛赞

   2025-08-05 kongyu930
核心提示:广播剧《散落的红星》改编自掌阅科技和漓江出版社联合出品的纪实文学作品《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作者李时新,原著曾

图片

广播剧《散落的红星》改编自掌阅科技和漓江出版社联合出品的纪实文学作品《重生——湘江战役失散红军记忆》,作者李时新,原著曾荣获2021年度“中国好书”、2022年“数字阅读推荐作品”、广西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广播剧《散落的红星》选取原著中纪实人物原型故事,融合并加以改编,以湘江战役失散红军刘小保誓死守护军旗的英勇事迹为主线,叙述其后代刘欣欣在一次意外中“重返”湘江战场,与少年时期的刘小保、“毛八子”等红军战士于战火中相遇,切身感受湘江战役的动人故事,再现了湘江战役中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的深厚情谊。该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播后,亦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线播出,并在区内外广播电台、网络音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媒体平台上进一步传播,形成了覆盖多层级的媒体联动传播矩阵。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收听数据显示,《散落的红星》上线一周,累计播放量超10万+,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获得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专家点评

(注:排名不分先后)

郭志英,高级编辑(正高二级),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先进个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代表作:《国歌响起》《照片中的回忆》《今生无悔》《问天》四部作品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作为一部面向青少年群体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散落的红星》在创作层面深入契合青少年认知规律与审美诉求。该作品采用贴近青少年日常生活经验与表达习惯的现代语言风格,通过时空场景的转换实现语言情境的交融互渗,显著增强了故事的亲和力与趣味性,让叙事更易理解;同时通过悬念式叙事手法,在情节推进中设置多重悬念与戏剧性转折,有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与接受黏性,使青少年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沉浸式审美体验中完成红色精神谱系的认知建构。

张仁胜,一级编剧,剧作家、导演,文艺创作领军人物。代表作:大型彩调剧《哪嗬咿嗬嗨》、风情壮剧《歌王》等。

众所周知,数字化技术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展陈方式。广播剧创作团队将AR/VR技术与湘江战役文物结合,不仅创造性地激活了文物价值,而且找到了文物与当代少年儿童的情感共振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创作团队以极强的艺术想像力,打破了横亘在“过去时“与”现在进行时“之间的高墙。这种时空转换,不仅新颖,而且可信,更重要的是牢牢抓住当代少年儿童的审美兴趣点,将“寓教于乐”与沉重的历史完美地融为一体。

《散落的红星》艺术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作团队令人信服地辟出了一条历史和今天的思想与情感通道,让当代与过去两条线索在这个创新中得以交织,产生共振,形成一个主题——即湘江战役与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与情感通道。他们让听众感受到了强大的红色基因赓续,从而令湘江战役独有的精神特质对当代青少年的世界观产生了提升。

林超俊,现任广西文联二级巡视员、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奖编剧导演、自治区党委直属工委讲师团特聘专家、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代表作:电视剧《大山的女儿》、长篇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广播剧《大藤峡》等。

广播剧《散落的红星》超越传统说教,实现“共情”而非“同情”: 传统的革命历史教育往往采用“讲述-聆听”模式,儿童是历史的“局外人”。刘欣欣的“重返”彻底颠覆了这一点。她不是被动地“听故事”,而是主动地亲身“经历故事的正在发生”,与少年红军刘小保、“毛八子”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这种“伙伴关系”是最高明的设计,它瞬间拉平了时代鸿沟,让当代儿童听众通过刘欣欣的耳朵去听炮火轰鸣、用她的眼睛去看战士的坚毅、以她的心去感受守护军旗的沉重与崇高。

胡红一,一级编剧,八桂学者,现任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君武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歌曲《山歌牵出月亮来》、广播剧《山外有个世界》、电影《真情三人行》、歌剧《壮锦》、壮剧《赶山》等,作品多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广播剧《散落的红星》还细腻地展现了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当地百姓为红军提供帮助与支持,红军也处处为百姓着想,这种军民鱼水情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了立体的精神图谱,让青少年听众在具体故事中理解“什么是长征精神”,而非被动接受概念灌输。

广播剧《散落的红星》以湘江战役为历史坐标,通过青少年视角的创新叙事、优质IP的成功改编与专业精良的制作,构建了一个“可感、可知、可学”的红色世界。它不仅让青少年理解了“爷爷辈的故事”,更让长征精神从历史课本走入心灵深处。

在以往的红色题材作品中,往往多从成人视角去讲述历史,而《散落的红星》另辟蹊径,以青少年为切入点的创新视角像一座桥梁,将遥远的历史与当下的青少年紧密地连接起来,让听众能够轻而易举地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红色故事的讲述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张力。该剧成功实现了“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为青少年红色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