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预售 | 稳定币立法:特朗普锚定“数字布雷顿森林”

   2025-08-02 kongyu960
核心提示:■作者:高华声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雅恒 公募基金宏观策略分析师 ■‍公
图片
作者:高华声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雅恒 公募基金宏观策略分析师 
公众号:复旦金融评论

图片
高华声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

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图片

随着全球金融格局步入区块链和数字货币主导的新时代,美元正借由稳定币悄然实现其在数字世界中的再锚定与再扩张。以USDT、USDC等为代表的美元稳定币,其背后所锚定的短期美债、现金与回购协议,构建起了一个“以美债为储备的新型数字美元生态”,使得稳定币成为巩固美元金融霸权的重要支点。


图片

“链上美元”的金融地缘价值

稳定币的核心特性在于1:1锚定美元,而其币值背书目前主要依靠现金与短期美债等高流动性、安全性强的资产作为储备。特别是在《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储备资产设定明确合规标准之后,短期美债迅速成为主流稳定币(如USDC、FDUSD、USDT)最主要的底层资产。截至2025年初,仅Tether和Circle就合计持有超过1700亿美元的短期美债,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德国、沙特阿拉伯、韩国等主权国家的美债持有量,使其位列全球第18大美债持有方。这意味着,即使当前稳定币的全球市值仍不足3000亿美元,它们对美国财政部短债市场的需求已然举足轻重。

这一趋势不仅为美元金融体系提供了一个高度灵活的全球发行机制,更构建出一个闭环式的战略金融架构,即“全球用户对稳定币的支付、结算和储值需求→驱动稳定币对美债的结构性配置→为美国财政提供稳定融资渠道→强化美元资产信用→进一步增强全球用户对稳定币的信任和使用黏性”。这种机制远非偶然,它是美债金融工程与加密金融融合的成果。美国监管机构也在尝试以法案(如《GENIUS法案》)、审计规则和市场激励等多重手段,制度化、合法化这一逻辑闭环,确保“链上美元”在数字时代延续其主权信用优势。

结合此逻辑闭环和稳定币的定义可进一步看到,在链上世界中,以稳定币为核心的“链上美元”重构了传统金融体系中美元霸权的基础,即“铸币税+美债流通+美元支付清算体系”三位一体。首先是铸币税重构。稳定币将私人或机构的法币兑换为数字资产,由民间先行承担“铸币成本”,为美国政府创造额外货币乘数空间。其次是美债流通渠道延展。稳定币需求直接嵌入短期美债市场,将全球数字经济增长转化为美国财政部的资金来源。最后是支付清算替代体系。在SWIFT系统受限、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链上美元”提供了一种去中介化、可组合化、全天候运行的新型跨境清算模式。这一切意味着,稳定币不仅是美元对抗加密资产竞争的反制工具,更可能成为美国重塑21世纪全球货币权力结构的“数字外交前线”。

未来,如果稳定币体系进一步制度化、全球化,其所代表的“链上美元”可能会成为新的金融霸权支点——它不以金本位为手段,也不靠军事同盟,而是以短期美债为信用锚、以链上资产为金融通道、以全球数字用户为市场腹地。这是美元的一次隐形重生,也可能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数字回声。


图片

美债:稳定币背后的“数字黄金”

图片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短期美债正悄然承担起与过去黄金相似的职能——它既是价值锚定的工具,也是流动性管理的核心资产。随着其规模不断增长,稳定币资产结构的演进正在加速短期美债作为“数字黄金”的确立过程。

四重功能决定了短期美债的金融锚定地位。首先,美债特别是短期美债具有极高流动性,其交易市场是全球最活跃、最具深度的金融市场之一。对于稳定币发行方而言,美债提供了应对链上大额赎回所需的“可即刻变现性”,可确保稳定币具备近似“刚性兑付”的能力。其次,美债收益率相对稳定、风险可控,为稳定币发行方提供了持续的利差空间。相比加密货币市场的高波动资产,短期美债的年化回报虽不高,却“稳健如山”,构成了稳定币商业模式的基本盈利来源。再次,以美联储与美国财政部为背书的美债,为稳定币注入了主权信用。这在链上世界中,起到了“法币身份替代”的作用,使得稳定币在跨境结算、支付清算、储值管理等场景中具备高信用属性。最后,随着《GENIUS法案》等法规落地,美国监管部门明确将短期美债等高流动性资产纳入稳定币合规储备范围。相较于风险资产,美债作为“可接受监管审查的储备品种”,更具政策护航效应。

从宏观金融结构来看,美元稳定币的储备结构正在构建一种“嵌入美债信用体系的数字货币网络”。这个网络以短期美债为共识基础,以稳定币为传导媒介,将美国财政部的信用延伸到了全球区块链节点、钱包、智能合约与DeFi协议之间,实现了美国国家信用的数字化扩散与输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稳定币是将美国国债“铸成货币”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不仅是资产的数字表征,更是国家信用体系在链上世界的重组与迁移。

在传统金融秩序中,黄金曾是货币的终极锚定资产;而在今日的数字金融体系中,短期美债正在成为链上金融的“新黄金”。稳定币储备结构的演进本质上推动了这种锚定模式的历史性跃迁。黄金依赖自然稀缺性,美债则依靠制度信用;黄金不产生收益,美债则提供持续现金流;黄金游离于国家监管之外,美债则是主权金融工具。


图片

数字布雷顿体系”的可能:阳谋中的美元复兴

随着《GENIUS法案》等一系列针对稳定币的立法逐步推进,美国正在以一种几乎“降维打击”的方式,在数字金融领域重塑全球货币秩序。其核心意图不仅仅是管理一种新兴的金融技术工具,更是在利用这一契机,为美元的再全球化、再中心化构建全新的架构。由此,一个被称为 “数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新范式或正悄然成型。

这场数字金融秩序重构,并非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而是深思熟虑的地缘金融部署。美国政界的核心意图清晰明确:如果绕开SWIFT不可避免,那至少不要绕开美元;如果美元代币化不可避免,那必须确保每一枚代币都锚定美国资产。这一表述清楚揭示了美国“开放包容但牢牢控权”的战略逻辑:既不妨碍全球去中心化技术的发展,也不放弃对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的主权主导。通过合法化美元稳定币,美国实际上将“美元数字化”变成了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的阳谋:在技术路径上,推动合规稳定币作为全球支付工具,在速度、安全、成本上大幅领先传统银行系统;在资产绑定上,强制以美债为稳定币底层资产,实现对财政体系的资金反哺;在监管方面,通过立法把控稳定币的“创建权与流通权”,使其运行符合美国法律体系;在国际外延方面,稳步扩展“链上美元”的使用边界,提升美元在去中心化金融世界的占比和黏性。

“数字布雷顿体系”的建立,将带来深远的全球影响。对主权国家而言,其本币金融主权可能面临空心化风险,尤其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挑战巨大;对传统银行体系而言,稳定币在支付、跨境结算和储值领域的效率,将对现有银行业务构成实质性替代;对多边金融机构而言,美元在去中心化领域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扩大,国际货币合作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对美国自身而言,需权衡霸权扩张与系统稳定的长期代价,避免“金融武器”反噬本国体系。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以市场逻辑包装、以监管权力托底、以美元信用为锚的国家级金融操作。这种新秩序不仅提升了美国在国际金融舞台上的“软实力”,还让稳定币本身成为“美元复兴”的战略媒介。其影响可能与1944年布雷顿体系的确立、1971年金本位的终结、2008年金融危机后量化宽松的引入三大历史时刻并列。

本文摘自《稳定币:数字金融的未来》,略有删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机构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等领域建议。

 | 潘   琦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研究中心

□视觉 | 葛雯瑄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研究中心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