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谷。
中考出分后,很多家庭都在纠结孩子未来的教育路径。在时代变局之下,“转轨”已经是越来越多家庭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
只不过,在看似宏大的教育赛道转换背后,对于孩子个体而言,他们会面临什么?又如何克服国际教育路径上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在教育路径选择日益多元的今天,我们想分享一个不走寻常路的男生——Ben的故事。
他没有夏校、没有SAT,甚至没有签约留学机构,却靠着相信自己的“翅膀”,DIY拿下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剑桥大学的Offer,成为教育“旷野”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Ben在七年级时候转入双语学校,但英语基础薄弱,曾靠睡觉和游戏麻痹自己,但一次生病让他决定,如果身体恢复了就一定要珍惜当下。重回校园后,为了上课不犯困,他甚至在学校开起奶茶店,这意外培养了他的早起习惯和信息检索能力。
后来在10年级,他“豪赌”般地从体制内转入国际部,开启国际教育路线。11年级,为满足社交需求,他从青岛的AP学校转到上海一所国际部,并一口气报名了6门AP课程。
可他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并没有放弃对「身边人身边事」的探索,他通过播客、文创设计、纪录片拍摄等活动积累了经验,因为他深知“不内卷,活出自己”的道理。
但申请季的焦虑并没有放过他,没有SAT、科研和夏校经历,让他不确定自己该如何选择目标学校。
在决定DIY前,Ben多次尝试寻求留学机构帮助。他参观了各式机构,但每次介绍自己“不完美”的背景时,机构老师眼中的光芒就会黯淡一半,让他感到挫败。
踩点第15家机构时,他听着同样的话术,内心迷茫,觉得签约后自己会变成“模具中成长的水果,完美却失去自然发展的可能”。
「不被定义的人生 不被定义的小孩」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和人生旷野
Ben妈妈有句话一直鼓励着他:“宁愿缺着也比签约不合适的要强。” 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一只鸟落在树上不担心树枝断裂,不是因为鸟相信树枝,而是鸟相信自己的翅膀。”
DIY申请无疑是孤独的旅程,Ben坦言,因缺少导师,他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当前所做是否对升学最有帮助。
他将签约机构比作购买“航线固定的轮渡船票”;而DIY,则像驾驶“小帆船迎着风浪驶向看不到的彼岸”所幸,河水并未将他淹没。
最初,剑桥大学不在他考虑范围。但在朋友分享了剑桥学院的独特魅力后,他被哈利波特般的氛围吸引,在截止日期前三天开始写文书,并在最后一分钟提交。
即使面试时候并不顺利,但他成为学校那届唯一一个拿到剑桥预录取的学生,出乎所有人意料。
美本申请则是一路受挫:ED1鲍登学院被拒,ED2华盛顿和李大学也“翠拒”了他,让他一度自我怀疑,好在最后哥大的offer如期而至,Ben没有立刻分享喜悦,而是点燃香薰蜡烛,长舒一口气。
回忆这一路经历,这一刻他比任何时候都清醒,他也庆幸自己选择了DIY。
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甚至申请延迟入学一年,选择去耶路撒冷参加间隔年项目,用笔和相机分享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7月31日,Ben将来到谷雨星球分享他的故事,他的经历,或许能给正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你,带来那份最需要的勇气和智慧。
我们开玩笑说到,Ben,一个国际教育6年亲历者将和国际教育7年观察者进行深度对话,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