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留学生禁令:是防线,还是断送未来?

   2025-07-28 kongyu550
核心提示:特朗普将其政治回归形容为“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运动”,并声称自己的第二任期将迎来“美国黄金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更开放的政

特朗普将其政治回归形容为“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运动”,并声称自己的第二任期将迎来“美国黄金时代”。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更开放的政策,而是一系列颠覆性、收缩性的政策,包括对华教育政策在内。

在他第一届执政期间,美国不断收紧国际留学生特别是中国留学生的签证和交流项目规模,近千名中国学生一度面临无法毕业或入学的危机。美国每年依靠高等教育吸引逾百万国际学生,其学术影响力和人才储备一直是全球霸权的重要基石。然而,特朗普政府亲手拆除了这一基石。现在,他又一次开始拿留学生开刀,相当于将他们“拱手让给”更具包容性的地区如中国和欧洲。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曾警告:“当大学失去挑选全球最聪明头脑的权力时,美国失去的是未来”。事实上,吸引留学生长期以来对美国有利:人才的自由流动符合经济规律。然而特朗普此举到底想实现什么?看似有悖美国自身利益的政策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就是要把“美国第一”进行到底。

图片

一、背景与动因:从开放共赢到防范警惕

冷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美教育交流被视为一种互利共赢。20世纪80-90年代,美苏争霸背景下,美国为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对华开展科技援助,扩大教育合作领域到理工农医等学科;中国则借此学习美国先进科技与管理模式,美国则希望通过学术交流影响中国的发展路线。即便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仍积极推动中美科技教育合作,中国加入WTO后两国在科技人才领域保持密切合作。当时的共识是:美国作为人才接收国,欢迎中国留学生填补自身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利用过剩的高等教育资源,并借机对外传播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了美国的长期利益。

然而局面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急转直下。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自信心增强,美国对华政策逐步收紧,尤其将《中国制造2025》等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视为眼中钉。在大国竞争思维下,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冲动让位于现实利益和安全诉求。“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的名言在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美国面临经济放缓、制造业外流、社会撕裂等挑战时,过去鼓吹的自由开放、多边主义和学术交流不再被视为优先选项——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被置于首位。一系列迹象表明,美国决策层的心态从 “历史的终结”式的自由主义乐观转向了新冷战式的现实主义警惕:与其继续通过意识形态塑造世界,不如收缩阵线、保住自己的科技经济霸权。

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代表了一种去意识形态化、反全球化的民粹主义转向,试图“以退为进”来守住美国最核心的战略优势。当全球化和自由秩序不再确保美国的领先地位时,华盛顿选择了更具进攻性的防范策略。其逻辑在于:优先本国的现实经济和安全利益,而将民主价值和国际领导地位等抽象理念置于次要。这一战略思维的直接体现,就是对华教育和科技交流领域的全面收紧与脱钩。2023年4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公开宣称冷战后的“华盛顿共识”已告终结,主张建立新的经济政策框架,即所谓“新华盛顿共识”,强调通过建立“小院高墙”来维护美国的技术优势。换言之,美国将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科技和人才交流设置高墙,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去风险和多元化”,实质上就是有选择地与中国脱钩,追求对华相对收益最大化。这种零和竞争思维驱动下,收紧对华教育交流被视为遏制中国崛起战略的一环,并不难理解。

二、政策与举措:签证收紧与学术限制

图片

围绕上述战略考量,特朗普政府在留学签证和人才流动方面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限制措施。早在第一任期内的2018年,美国就开始缩短中国留学生签证期限:针对部分攻读敏感STEM领域的中国研究生,将签证有效期从5年大幅缩减为1年。根据美国国务院指令,领事官员可以只发给相关中国学生一年期签证,理由是防范知识产权被“非法获取”。一位在美中国博士生曾苦笑着表示:“难道特朗普觉得我们都是间谍?实际上我每天只是和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打交道。”这种将中国研究生一概视作潜在安全威胁的做法,在学界引发巨大不安。

随后在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白宫再次收紧移民政策:6月颁布行政令暂停发放H-1B、L-1等工作签证直至年底,直接影响了大批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安排。同年9月,美国国务院更是依据总统公告,撤销了逾1000名中国公民的签证,这些人多为中国在美研究生或学者,被指与“中国军方背景高校”有关。美国国土安全部代理部长查德·沃尔夫声称,此举是为防止“中国通过留学生窃取敏感技术”。虽然被撤销签证者只占美境内数十万中国学生学者的一小部分,但这一举措开创了美中人文交流中政治筛选留学生的先例。

特朗普政府还试图通过行政法规改革H-1B项目,提高薪资门槛、打击外包滥用,使外国留学生在美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例如,劳工部在2020年10月发布的临时规定大幅上调了H-1B签证申请的工资标准,宣称要防止“廉价外籍劳工”抢占美国人就业岗位。这一系列举措在从里根到小布什历届美国保守派政府中前所未有。可以说,特朗普将教育和人才交流领域当作了对华强硬的新工具。尤其引人注目的是, 2025年5月,美国国土安全部执意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资格,要求哈佛现有的几千名外国学生限期转学或离境,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包括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在内的多所顶尖高校也被政府点名警告,要求配合提供校园内国际学生的相关记录,否则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开刀”的对象。尽管哈佛迅速提起诉讼并获得联邦法院的临时阻止令,这场风波仍标志着美政府对高校国际化的打压升级。从签证限制到院校制裁,美国的国际教育正前所未有地被政治化,中美教育交流也面临严峻挑战。

三、现状与局面:教育交流格局的新变化

图片

特朗普政府对华教育政策的急剧收紧,正在改变中美之间长期形成的人才交流格局。回顾过去几十年,中美教育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双向互动但非对称的:美国高校吸纳了大量中国留学生,而美国赴华留学的人数相对有限,更多是短期交流和文化体验。但如今美国的种种举措正加速这一格局的调整。

首先,在美国一系列限制政策下,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热情有所降温。2020年以来,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增长放缓甚至下滑。而美国高校对于中国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受到签证不确定性和安全审查等因素影响。相反,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对国际学生的吸引力相对上升。中国没有陷入特朗普设置的“圈套”: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反对将教育合作政治化,美方做法只会损害美国自身形象和国际信誉,中方将坚定维护海外中国学生和学者的正当合法权益。更值得关注的是,人才流动的方向性变化开始显现。据报道,近年来申请中国高校国际课程的海外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美国。虽然具体数据各方说法不一,但总体趋势表明:当美国收紧大门,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正敞开怀抱吸引国际人才。例如,中国一些顶尖大学的英文授课项目和“一带一路”奖学金对外国学生的吸引力持续上升。2025年中国高校国际项目申请人数同比激增,据估计增幅接近50%,其中美国籍申请者占相当比例。这表明美国的收紧并未阻止人才跨境流动,反而促使更多学生选择赴亚洲或欧洲深造。

对于美国自身来说,损失正在酝酿。多年来,中国留学生为美国高校和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仅2018年,中国学生就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近150亿美元。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成为硅谷等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劳动力来源和创新推动者。如今美国政府一系列政策使这些人才对前途心存顾虑,转而考虑其他国家的发展机会。这无疑将削弱美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的地位。正如有评论指出,美国作为一个自由民主国家百余年来引以为傲的多元开放特征正遭受侵蚀,过度的安全审查和排他政策将动摇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信誉。美印战略合作的新态势充分体现了两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利益趋同和对华竞争意识的增强。从合作内容来看,无论是双边层面的全领域深化,还是多边机制的务实推进,都围绕着“自由开放的印太”这一共同愿景展开,体现出高度的战略一致性。从合作特征来看,显性防中色彩日益浓厚,在防务合作、海洋安全、关键供应链和新兴技术等领域的针对性日益明显。

四、历史与未来:历史镜鉴与未来展望

特朗普政府对华教育政策的急剧转向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短期看,这些措施似乎迎合了国内民粹主义和强硬对华情绪,以“国家安全”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然而从长期看,人才流失和创新力削弱的风险正在积累。美国高等教育界普遍担忧,失去从全球招揽最优秀头脑的能力,将使美国丧失未来竞争的优势。剑桥大学的一份研究也指出,过往美国对外来科研人才的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本国科技进步,而如今的收紧可能适得其反。

历史或可为鉴。上世纪20-30年代,美国奉行“美国优先”政策,要求欧洲偿还战争债务并实施贸易保护,结果加剧了全球经济大萧条,为德日法西斯上台埋下伏笔。“美国优先”的最初版本被证明是短视且灾难性的。同样,特朗普版的单边主义也并非真正基于理性现实主义考量,其结果很可能再次以损人不利己告终。正因为此,早在2018年9月,美国60个科学与工程组织就曾联合致信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呼吁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与促进国际科研合作之间寻找正确平衡。只有保持开放和合作,美国才能继续成为全球顶尖科研人才向往的国度。

图片

展望未来,中美教育交流格局或将进入一个重新调整和定位的阶段。可以预见,即便两国紧张关系难以迅速缓和,中国留学生仍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做出选择,美国高校也终将意识到过度收紧带来的副作用。在科技飞速发展、人才全球流动的21世纪,任何一方的完全脱钩都不现实也不明智。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国家安全和开放创新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从长远来看,美国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维持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开放,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将直接影响其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可持续性。

总而言之,特朗普政府对华教育政策的变化是美国国内政治和战略思维转向的反映,深刻影响着中美乃至全球的人才交流版图。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短视的收紧政策或许一时迎合了民意,但从长远看则可能削弱美国自身的软实力和创新力。如何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继续鼓励知识和人才的自由流动,是美国决策者未来不得不正视的课题。历史证明,开放融通方能赢得未来;筑墙自守,终将得不偿失。中美教育交流能否在曲折中寻找新的平衡点,将对两国和世界的科技人文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美国若要真正“让美国再次伟大”,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策略,在封闭与开放之间作出更明智的抉择。

参考:

1. 新浪财经:《哈佛前校长警告美国将失去未来》,2025年05月23日

2.肖向宏.外交政策的双层博弈.2021.北京外国语大学,MA thesis.

3.岳婷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留美教育研究.2015.南开大学,PhD dissertation.

4.搜狐新闻:《外交部回应美政府拿哈佛开刀:反对将教育合作政治化》,2025年05月23日

5.TechCrunch: Trump’s visa restrictions aimed at Chinese STEM students to start in June, 2018

6. NPR: Trump Freezes Green Cards, Many Work Visas Until End Of Year, 2020

7. Reuters: U.S. cancels visas of more than 1,000 Chinese nationals deemed security risks, 2020

8. Brookings Institution: Reactions to Jake Sullivan’s speech on the “New Washington Consensus”, 2023

9. Axios: Chinese students are shying away from U.S. colleges, 2023

供稿人:罗东方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