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华强北附近兴起了“小孩哥”代送外卖的热潮,#深圳跑楼小孩送外卖每单赚一两元#、#放暑假的小孩哥取代跑楼阿姨送外卖#等话题随之走热。据极目新闻,代送外卖服务的兴起,源于华强北复杂的地形。华强北密布着大量高层写字楼,里面有很多上班族点外卖,但送餐很麻烦。比如72层的赛格广场里面如同迷宫,十几部电梯分区运行,经常需要排队,骑手很容易因为迷路而送餐超时,导致被罚钱。于是,附近对这些写字楼比较熟悉的人就开创了新业务,接力帮助外卖员完成送餐的“最后100米”。
从舆论反馈来看,在事件发酵初期,猎奇心态较为普遍,但舆论观点呈现出明显分歧。部分观点认为这是一种创新举措,孩子们利用暑假参与社会实践,既可锻炼自身能力,又能获得一定的零花钱;然而,也有部分观点对此表示担忧,认为此类工作可能潜藏安全隐患,进而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各种观点交织碰撞,推升该事件迅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也对地方政府、涉事企业造成了舆情压力。
??舆论质疑安全隐患及法律风险倒逼当地叫停代送“生意经”
据媒体报道,代送外卖的“小孩哥”和“小孩姐”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群体,代送区域主要集中在特定的大厦。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华强北附近工作,因此这些孩子对当地的高楼环境较为熟悉。然而,这种“生意经”也引发了舆论对安全隐患和法律问题的广泛争议。部分观点指出,暑期本应是孩子们放松身心、探索兴趣、增长见识的宝贵时间,如果过多地投入到此类劳动中,可能会挤压他们参与其他有益活动的时间,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代送外卖”并非常规的社会实践途径,极易对孩子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形成错误的引导。另有观点认为,这一社会现象潜藏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和法律风险。例如,有律师指出,学生代送本质上属于与外卖小哥建立的按次劳务关系,由于缺乏合法的组织实施者,这种行为可能演变为外卖小哥非法使用童工。根据原劳动部和财政部的相关规定,禁止个人使用童工,违者将面临罚款,若发生危险事故,还需承担更严重的法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舆论场中也出现了“变相童工”的调侃声音,并质疑未成年人保护措施的缺失和劳动法的缺位,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社会审视压力,反映出公众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深切关注,呼吁社会各界应更加重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环境。
随着舆论争议持续扩大,华强北街道办迅速采取行动。8月4日晚,网上流传着一份《关于不要让孩子参与代送外卖活动的通知》,落款为华强北街道办事处。8月5日,媒体从深圳市福田区华强北街道办事处得到证实,该通知确为街道发出,面向辖区全体商户及物业公司。通知中提到,近期,部分商户及物业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在华强北参与“代送外卖”,“家长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远离电子产品,参与社会实践’的初衷值得理解和肯定。但由于孩子尚小,此类活动存在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也可能涉及相关法律问题,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通知中呼吁,请各商户从即日起,不要再让孩子参与“代送外卖”,也不要允许本商圈内的外卖由孩子代送,“街道已约谈相关外卖平台,禁止让孩子代送外卖。”叫停“小孩哥”代送外卖的行为,体现了当地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赢得了诸多认可。
“暑期孩子去哪儿”话题热议引发基层治理新思考
今年暑假,多地图书馆发布提醒,指出部分被留在图书馆的孩子存在不文明行为,从丢弃书本到随意奔跑等问题屡见不鲜。据衡阳日报“掌上衡阳”报道,每天有近100名孩子被单独留在馆内,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他们时常追逐打闹,对馆内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图书馆变成托儿所”这一话题引发广泛关注,舆论纷纷呼吁关注其背后反映的暑期托管难题,认为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综合来看,“小孩哥代送外卖”与“图书馆托管”现象背后,均折射出一个共性的社会问题——儿童暑期看护难题。家长将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转嫁给公共空间,这一现象不容忽视。舆论强调,面对暑期托管的“刚需”,不能仅依赖图书馆的“被动妥协”。当公共机构被迫承担起监护职能时,这不仅揭示了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凸显了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从舆情应对的角度来看,这既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也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环境的关键所在。这也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响应公众关切,不仅要在短期内采取措施解决暑期托管难题,更要从长远出发,建立健全儿童暑期看护体系。
面对现实困境,华强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根据各社区基础情况,辖区党群服务中心精心策划推出覆盖学习、运动、社会实践、科普体验等多元化暑期服务项目,尽量满足更多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与此同时,街道还联合深圳市文化馆、深圳市博物馆、深圳市科学馆等九家公共文化场馆,面向青少年免费开放、免预约进入;街道及社区图书馆同步延长开放时间,为孩子们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整合公共资源和企业力量,为孩子们打造更加多元、安全、有趣的暑期活动平台。”由此可见,当地在应对潜在舆论争议时,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积极优化解决方案,提升暑期活动的质量,并加强对未成年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与引导,确保其既能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又不至于陷入安全风险之中。这一举措也被赞誉为基层治理的应有之义。
这也为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即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暑期孩子去哪儿难题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注入积极力量。
一是在优化暑期活动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加强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积极推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暑期托管服务,携手策划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将学校教育资源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丰富孩子们的暑期学习内容。
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助力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明确家庭在暑期看护中的主体责任,共同营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优质环境,确保他们在假期中获得妥善的照料和正确的教育引导。
三是构建完善的暑期活动反馈机制,借助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渠道,广泛征集家长和孩子的意见与建议,持续优化并完善活动方案,确保暑期活动既能契合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又能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影子话题”催生督促声音
当前,中小学普遍对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积极倡导学生利用假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拓宽视野。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实践中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孩哥代送外卖”话题引发广泛争议后,美团等外卖平台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也随之受到更多关注,成为舆情伴生的“影子话题”。舆论开始审视外卖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责任。尽管“小孩哥”代送外卖的行为并非由外卖平台直接组织,但作为这一商业模式的参与者,平台的监管责任不容忽视。舆论普遍认为,外卖平台应加强对骑手的管理,明确禁止其利用未成年人进行送餐等可能涉及安全隐患的活动,并建立健全的投诉举报机制,确保一旦发现此类行为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理。
此外,该事件也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关乎其经济效益,更直接影响其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舆论认为,企业有责任为中小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实践活动,并搭建起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桥梁。对于企业而言,应主动作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安全且有意义的实践机会。正如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发文建议,像“小孩跑楼”这样未经规范的方式,当然不可推广,但企业未尝不能在合规框架内,创造出一条真正适合孩子参与、欢迎孩子参与的公益路径。舆论指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暑期项目,如科技探索、文化传承、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运作,增长见识。于品牌形象管理而言,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不仅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认同感和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