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玮
暑假来了,很多家长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孩子沉迷手机、看电视。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的坏处不言而喻,但究竟有哪些害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沉迷,又该如何改变呢?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家长、孩子、医生、心理专家,看看他们怎么说?
电子产品是“大敌”还是“朋友”?
“暑假来了,我家孩子除了去上课外班,剩下时间都待在家中。天气热,也不爱户外运动,电子产品成了‘好朋友’。”郭一嘉家的孩子今年刚参加完中考,和同学一起游玩一周后,回到家开始与手机“为伴”。
郭一嘉是一名文职人员,每天按时上下班,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的假期都是自己在家或者偶尔去爷爷家待上一天,“手机不离手”成了常态。
不少家长都遇到这类问题。“80后”市民陈清月回忆起儿时的假期,满是幸福,“现在孩子们的假期与我小时候完全不同。小学、初中放暑假时,没有课外班上,也没有手机玩,我和小伙伴们会帮着父母一起收麦子,照顾家中的小菜园,真是美好的回忆。”
陈清月说:“假期里各种打卡,还有些家长给孩子报名了网络课程,而且孩子想看电影、电视剧,用手机是避免不了的。但家长要控制孩子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和频率,毕竟孩子自制力差一些,也没必要因为这件事影响亲子关系。用疏导的方法来应对沉迷电子产品比‘堵’的效果要好。其实,孩子玩手机的问题可以两面看。首先,要告诉孩子手机是工具,不是玩具,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作表率,让手机成为孩子的朋友。”
“互联网时代,手机成为孩子离不开的社交工具,适当使用是可以的。当孩子出现以下行为特征时,家长须警惕手机成瘾的可能——持续性使用失控,日均使用时长超过4小时,且该状态持续多个月;戒断综合征,被限制使用手机时,出现明显焦躁、坐立不安、情绪暴躁等情绪表现;功能损害表现,因沉迷手机导致失眠,现实社交兴趣显著减退,学业表现大幅下滑,如成绩骤降、学习效率锐减。”廊坊市牧星心理咨询室青少年心理咨询师路春英表示。
融入社会亲近自然 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
路春英表示,手机成瘾伴随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手机成瘾对青少年存在三大危害:生理健康层面,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易出现视疲劳症状,进而导致视力下降,长期保持低头玩手机的不良姿势,还会引发颈椎曲度异常;心理状态层面,过度依赖手机作为压力宣泄渠道,反而会强化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社会功能层面,手机成瘾会直接压缩亲子沟通时间,甚至诱发家庭矛盾导致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结弱化;当虚拟社交大量替代面对面交流,会导致现实社交能力逐渐退化。
沉迷电子产品背后反映出怎样的心理?廊坊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俊意分析:“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这与亲子关系有很大关联。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家庭中找不到成就感,就会转到虚拟世界中找寻。另外,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令他感到亲密感与快乐的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就会去虚拟世界中找寻。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感觉很无聊,无目标,就会在虚拟世界中打发时间。”
“要想将孩子从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拉出来,需要从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着手。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进行假期规划,商量一起做游戏、看电影、共读一本书,也可以一起旅行、谈心,或者一起做运动,运动会促进多巴胺分泌,带来快乐。”周俊意建议,暑假到了,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妨走出家门,亲近自然。
“上周末我带孩子去了张家口,那里天气凉爽,孩子玩得很开心。孩子不爱出门,原因大部分在父母。我们平时忙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到了节假日就想在家中休息。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孩子就会爱上大自然,心情变得愉悦。”市民马亮的儿子今年初一,自己做了度假攻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家孩子喜欢去博物馆,每年暑假我都会带他去各地博物馆,看文物、学历史、看展览。过几天,我们要去安徽、江浙转转,体验吴越文化。让孩子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拓宽视野、认识自我,这才是出游的意义所在。”
制定计划 找到方法 摆脱手机瘾
制定好的假期学习计划,往往因手机干扰而难以实施,导致专注力不足,学习进度一再拖延。如何才能帮孩子摆脱手机瘾,提高学习效率呢?
“一到假期,我就喜欢泡图书馆或去自习室学习,这有助于保持专注,让自己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同时,我给自己设定了每日任务清单,能清晰掌握学习进度和目标。在开始学习前,列出当天预计要完成的任务清单,任务未完成坚决不看手机,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王诗涵是一名大三学生,目前正在备考研究生,暑假里她将自己的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虽辛苦却收获满满。
“之前我安装过一款视频软件,但是时间长了,发现软件浪费时间和精力,很容易沉迷其中。后来,我彻底卸载这类不必要的软件,留用学习类APP,下班时间将手机置于视线之外,避免干扰。手头多放几本书,这样闲下来时就会翻翻书,半年下来,我看完了全套《红楼梦》。我觉得这个方法很好,分享给了儿子,他说对自己很有用。”徐琴开办了一家读书机构,每天与书为伴,日子很充实。
郭倩倩和老公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每天都早出晚归,两个孩子的暑假除了外出上课就是待在家。为了管理孩子使用手机,她和孩子约定,只有晚上自己回到家,孩子们才可以用手机来集中办理需要的事情,比如查资料、找朋友聊天或者娱乐,这样孩子白天就可以专心学习。
路春英说,要改变电子产品沉迷的状况,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通过情感联结、规则共建及兴趣引导三方面协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