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中,刘强东对京东CEO许冉的评价则干脆利落:满意、信任、准备彻底交棒,自己则将全面转战国际业务。
很长一段时间,Made in China已经变成了高品质的代表,30年前,Made in China,欧美人一看Made in China就开始害怕,不敢买。从2010年开始,全世界见着Made in China就觉得好。
“我们已经拥有超过2000名员工,在本地采购、本地发货,只卖有品牌的货”。谈及国际化,刘强东称京东的国际业务不走跨境电商的模式,战略是本地电商,本地建团队。刘强东透露,京东已经在欧洲耕耘三年时间,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建成。刘强东坚定地认为跨境电商的模式长期来看不可持续。此外,跨境电商只能卖便宜货,便宜货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形象。
国际业务一句话,京东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没法三年、五年干成,可能都是十年、二十年干成。刘强东认为,企业就是这样,坚定地认为要做自己正确的事情才能够走长远。

图源:网络
刘强东的预言,市场似乎正在应验。
当Temu、SHEIN还在跨境电商的红海里拼关税、拼低价,京东早已押注“本地仓+本土化运营”——就像刘强东说的:“赚快钱的模式总有天花板,但把中国好产品堂堂正正到海外,这条路永远有未来。”如今巨头扎堆的本质,正是从“跨境倒卖”到“本土深耕”的无奈转型。Temu急建7000家本地供应商,SHEIN孵化欧洲特色货盘,TikTok狂招本土员工……与其说他们在抢本地市场,不如说在抢“去跨境化”的船票。
这场转型能走多远?
美国市场的骤变,撕开了跨境电商“低价冲量”的遮羞布。欧洲和拉美虽好,但关税风险、本土化门槛从未消失。刘强东的路线或许揭示了一个真相:当“跨境”变成“过境”,只有扎根本土、重塑供应链,才能让“中国制造”摆脱“低价标签”,真正站着把钱赚了。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