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秋茶采摘的关键时期。往年,我市茶区多只采春茶,夏秋季节的茶叶原料不仅白白浪费,还会消耗茶树养分。而如今,我市部分合作社尝试利用这些原料制作夏秋茶,不仅延长了茶产业链,提升了茶田亩均效益,更为本地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聚源春合作社的制作车间里,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新鲜的茶叶正经历杀青、揉捻、烘干、炒干四道工序。今年,该合作社首次尝试利用茶树修剪后冒出的新叶制作夏秋茶,让原本可能被浪费的原料焕发新的价值。

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马俊道出了尝试的初衷:“我们一直有这个想法,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利用原料,另一方面是增加亩效益。仪征这片茶区,过去通常只采一季春茶,春茶结束后进行修剪,之后正常管理,等到明年春天再继续采摘。这样一来,整个夏天和秋天,茶叶原料就长在田里,既消耗养分,又造成浪费。如果能把这些原料利用起来,不仅能丰富产品种类,还能增加产值。”
据了解,此次制作夏秋茶的原料,来源于5月中下旬茶树修剪后长出的新叶。从效益和成本角度考虑,合作社采用了简易的电动采茶机,这一举措不但提高了采摘效率,还减少了人工采摘成本。

不过,在采摘过程中,马俊发现夏秋茶与春茶的制作在原料和工艺上差异明显。夏秋茶生长速度快,难以采到高级原料。原本计划采摘一芽二叶、一芽三叶的鲜嫩茶叶,实际操作时却发现,过于鲜嫩的茶叶缺乏弹性,在采茶机的作用下容易弯曲,最终采摘的茶叶长度参差不齐,平均在 5~6cm。
“春茶通常用来做名优茶,像绿杨春,原料多是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的新鲜嫩叶,品质较为高级。但夏秋茶生长速度快,想采到一芽一叶基本不可能,我们就根据现有原料情况来制作普通炒青,通过揉捻破坏里面的细胞质,增加产品的粘结度,塑造外形,也可以用来制作红茶。” 马俊解释。

马俊介绍,夏秋季的炒青和红茶制作工序相对于春茶比较简单,减少了做形工序,只需控制好温度,经过杀青、揉捻、烘干后,再用炒干机制作成型即可。马俊算了一笔经济账:仅夏秋茶制作,预计每亩平均能增收500元,照此计算,仪征4万亩茶田的总收益将十分可观。
“主要是看这次制作的产品质量,我们会做一些理化分析,检测绿茶的成分,同时观察市场的反应情况。如果产品质量达标且市场有需求,我们就想从合作社开始做示范,将来在全市推广。这对我们企业,对带动周边乃至整个仪征的茶产业,都是一个好的发展趋势。” 马俊表示。

聚源春合作社对夏秋茶的探索,不仅实现了茶叶资源的高效利用,更是仪征市茶产业从“一季收”向“四季忙”转型的生动实践。这种立足资源优势的创新尝试,为我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让更多茶农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