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碗底江湖:追忆蔡澜先生的美食逍遥游

   2025-07-26 kongyu570
核心提示:一筷猪油捞人间烟火,半盏老酒写活色生香2025年6月25日,香港养和医院灯暗了一格,一代食神放下碗筷,低语:“今天就吃到这儿吧
图片

一筷猪油捞人间烟火,半盏老酒写活色生香

2025年6月25日,香港养和医院灯暗了一格,一代食神放下碗筷,低语:“今天就吃到这儿吧。”


蔡澜先生走了,空气里仿佛还氤氲着他点的那一勺猪油香。


“吃得好一点,活得久一点。”先生这句三分戏谑、七分真心的箴言,是他游戏人间、以食为天的注脚。当美食江湖的“老顽童”驾鹤西去,无数食客顿觉味蕾的星空黯淡了几分。先生绝非正襟危坐的评论家,他更像一位执筷为剑、以味蕾丈量世界的逍遥客。他的离去,不仅是一位美食家的隐没,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消散——那视饮食为生命欢歌的淋漓态度。


01 谈吃:平视珍馐,真味在人间


蔡澜论食,从不故作高深。


鱼翅在他口中“不过像粉丝”,松露只是“带点泥土气的菌子”,某些米其林三星“精致得没了烟火气”。


在他心中,香港深巷里一碗滚烫的云吞面,与巴黎殿堂内的鹅肝酱,价值等同,区别只在是否“对胃口”。


他在重庆老梯坎下吃到一碗小面,竟推掉米其林三星邀约——“今晚的缘分在那条板凳上”。


这便是先生的“美食民主观”——饮食的终极意义,非身份的标签,而是滋养生命的纯粹欢愉。这份平视的从容,悄然消解了饮食中无形的藩篱。


图片

先生常说——

做人最紧要开心,吃饱了再说;若不开心,再多吃一口。


02 食趣:即时行乐,至味在当下


《蔡澜说美食》里他写:“学会浅尝二字。”八十年岁月凝成的真知灼见。


在杭州楼外楼,他把东坡肉切成小块,只取一层皮、一块五花、一勺汁,理由是“留一点给下一餐想它的念头”;


在绍兴咸亨酒店,他端着八块一瓶的“太雕”黄酒,对法国酒庄庄主笑言:“你们缺的不是年份,而是这一口随意。”


那份“留一点”的克制,反让味蕾的思念更显贪婪。


“明天可能就吃不到了!”先生的口头禅,道出其核心食趣——即时行乐。


这非轻佻,是参透世事后的生存智慧。他记得年轻时与金庸等老友夜话,一碗寻常热粥也能啜饮出无限温情;晚年偶遇新开面馆,仍雀跃如孩童。


他常说:“吃不饱的菜,最妙。”豆要一颗颗品,虾要不冷不热,鱼和饭最好体温相宜——过热过冷,都辜负了厨师与食客的缘分。


他教会我们饮食的“在场感”——全情投入唇齿间的刹那感动。他坚持煲仔饭须闻“滋滋”焦香,这仪式感非矫饰,是对食物与生命至深的敬意。他笑称“贪吃之人”,这“贪”字里,饱蘸对生活永不餍足的热爱。


世人多以为他只叹鲍参翅肚,其实他最爱蹲在路边啃盐焗鸡。


在福建永定,他抓过一只刚出炉的盐焗鸡,烫得左右手倒腾,嘴里疾呼:“客家菜不只酿豆腐和梅菜扣肉!”一句话,几乎将东江盐焗鸡、盐水鸡这些濒临消逝的滋味喊回了餐桌。


2014年,东莞荔枝林边,他仰头一啖,掷下一句“吃来吃去还是东莞荔枝好吃”。当地果农将这话印上包装箱,桂味荔枝一夜身价倍增。


他总说:“乡愁就是味觉上的思念。”如今东莞荔枝又红,他却先走一步,徒留满枝头的“想念”。


图片

先生重庆书画展


03 文笔:烟火为墨,至简见真章


身为“香江四大才子”之一,先生写美食,文字洗练如白描。好叉烧,“肥瘦相间,甜咸交织,焦边微脆”;上乘牛肉面,“汤清味醇,肉烂而不散”。字句如他推崇的菜肴,摒弃浮华,直指本真。他深恶“分子料理”之流对食物的异化,断言“食物就该有食物的样子”。这份返璞归真的美学,在过度包装的饮食风尚中,犹如一剂醒酒汤。


先生厌弃“吃货”二字,斥为自贬。“吃,是高雅学问。”他写羊肉是“有性格的肉”,野味则是“缺乏个性的冒牌货”。


他更反对“健康绑架味觉”——“健康的人也会死,不吃好吃的,会闷死。”书里公然开方:“抽烟、喝酒、不运动。”七分玩笑,三分真意:人得先活得痛快,才谈得上长寿。


问及人生意义,他眯眼笑答:“吃得好一点,睡得好一点,多玩玩,不羡慕别人,不听管束,死而无憾。”


简单至此,亦难至斯。


图片

先生青岛行


04 识味:大道至简,火候定乾坤


纵览寰球美味,先生笃信:至味常藏于至简。他欣赏日料对食材本味的极致尊重,钟情意菜的质朴乡野气,但心底挚爱,仍是中餐那转瞬即逝的“**镬气**”——猛火与食材刹那交迸的生命火花。


他常言:“试厨师深浅?点一碟炒青菜足矣。”最简单的菜式,方是功夫的照妖镜。这份洞察,令其品评总能穿透繁复表象,直抵庖厨真髓。


他坚信“妈妈的菜”永居榜首,因“胃比大脑诚实”。写潮州粥必配咸鱼干,笔至中途竟大哭——“那是地图也找不到的回家路”。


他说顺德古法叉烧之妙,不在黑毛猪贵,而在“师傅肯为一块肉等三天”——风干、挂糖、再烤,慢工里藏着敬意。


“火到了自然好,强求反倒坏了味道。”节目里,他面不改色咽下一块发霉豆腐乳,只为告诉厨师:时间已替你调好味。


图片


05 遗韵:碗底乾坤,逍遥即永恒


先生晚年栖身海景酒店套房,客厅唯有一张圆桌、一口小炉。夜阑馋起,便自开火:猪油打底,落米饭,淋头抽,撒葱花,筷子翻飞三下半,香气四溢,整层楼为之鼻痒。


夜航遇剧烈气流,旁人面如土色,他慢吞吞抿一口酒,道:“我活过。”待飞机平稳,补一句:“要是今晚摔了,你们记得我的猪油捞饭就好。”顷刻间,机舱紧绷的面具被这句话笑破。原来生死之间,有时真只差一口热饭的慰藉。


先生的离去,仿佛带走了一个尚能为街边牛杂驻足、为一碟肠粉动容的美食黄金时代——那个滋味尚未被符号过度消费的时代。他馈赠世人的,远不止辨识美味的舌尖,更是一种借饮食抵达生命丰盈的哲学。在他那里,吃从来不只是果腹,而是一场感官的朝圣,一次灵魂的庆典。


养和医院的最后时日,他已无法进食,仍以颤抖的手在纸上画下一个碗,旁书“猪油捞饭”。


护士问是否记录,他摇头,示意将纸条塞入枕下。


那天午后,一缕葱油香不知从何处悄然飘入病房——许是某位厨师在走廊尽头偷偷起锅。先生鼻翼微动,嘴角上扬,如饱食孩童般,沉沉睡去。


他终究未及品尝那一口,却将滋味留给了人间。


先生曾说:“我一生追求活足三世,尝尽天下美食。”如今他提前离席,却留下满桌碗筷——杭州的龙井虾仁、绍兴的黄酒茴香豆、东莞的桂味荔枝、永定的盐焗鸡、香港的猪油捞饭……每一样都在低语:


“别急,慢慢吃,人生还长。”


图片

蔡澜《人间至趣》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

尽倾江海里,赠饮天下人。


结语


“人生的意义就是吃吃喝喝。”先生此言看似随性,实藏大道。果腹之上,人类借饮食追寻的是超越生存的精神飨宴。他用一生的饕餮实践昭示:活得有趣,远胜于活得正确;味蕾的欢愉,竟可如此深邃而简单。当我们在深夜街角为一碗热汤面驻足,在异乡巷弄被一缕陌生香气牵引,先生那双挑剔又包容的美食之眼,或许仍在云端含笑凝视。


图片

先生常说:吃的态度 = 活的态度

一个人怎么吃饭就怎么做人。


碗底有江湖,至味见逍遥。先生远行,但他留在世间的,不仅是令人垂涎的文字,更是一份将饮食升华为生命艺术的豁达。在这步履匆匆的人间,我们最该承袭的,或许正是他对每一口食物的全心投入,对每一次饮食际遇的珍重以待。毕竟,生命不过由无数顿饭串联,吃得认真,活得才够滋味。


碗底江湖远,至味永逍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