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技术落地,广州科学家用它进行专注力训练、控制轮椅

   2025-07-23 kongyu530
核心提示: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如果它和人脑能“无缝对接”、合作无间,人类的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绪,是不是可以得到AI的即时监测与及时干

人工智能发展迅猛,如果它和人脑能“无缝对接”、合作无间,人类的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情绪,是不是可以得到AI的即时监测与及时干预?如果搭配上智能硬件,肢体障碍人士是不是可以获得科幻电影般的“智能轮椅”甚至“智能骨骼”?

实现这些目标,是众多脑机交互科学家们的终极理想,也是目前探索前行的方向。

在广州,由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远清带领的琶洲实验室脑机智能研究中心,正在脑机交互研发领域探索前行,是国内研发“非侵入式”脑机交互技术的领头羊团队。

李远清团队目前已实现了轻量级的脑电信号采集与可视化转化,在专注力训练、促眠训练、晕车晕船缓解等领域发挥出了显著的“加成”效果,即,通过脑电信号分析,给出可视化、量化的效果反馈,提升训练与治疗的有效性;配合外部智能硬件,还能实现对轮椅、病床等智能设备的控制。

完成上述功能的关键,是该团队研发出的“多模态脑机AI头环”。这是一条窄长的“发带”样头环,内侧有若干个电极,戴上头环后,电极贴在额头上,可以对人的脑电信号进行采集和发送,之后,通过后台系统的信号放大、读取、去噪、翻译、分析等处理,就可以对脑电信号变化进行分析与反馈;

如果接通各类外部设备 ,同时配合眼电信号、头动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就可以实现“脑机对接”,更准确地控制外部设备。这个过程,就是李远清团队提出的“多模态”,也是该团队的核心技术之一。

今年5月,南都健闻记者在华南脑控(广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南脑控”)实地体验到了一系列“脑机AI”产品的神奇之处,并对琶洲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脑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华南脑控主要负责人李远清教授进行了访谈。 

南都:穿戴式头环采集脑电信号的原理是什么样的?

李远清:我们的身体有生物电活动,只不过非常微弱,比如,我们的手一捏,肌肉紧缩就会产生肌电。反映心脏活动的有心电图,而反映我们脑部活动的就是脑电信号,我们把脑电信号采集到之后,就可以去挖掘其中有用的信息。

我们现在使用的技术,就是利用外接在头部皮肤上的几个电极来采集脑电信号。理论上来说,使用的电极越多,挖掘的信号就越多,但落地到可穿戴设备上来,必须要做到使用方便,所以我们把采集脑电信号的设备做成了环状,只使用了数量有限的电极。

2002年开始,我就把研究方向定位在脑电信号的采集与处理上,20多年来,我们已经在脑机接口相关技术上产生了多项突破,2019年,我们开始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


南都:目前华南脑控的脑机交互应用产品有哪几类?

李远清:一类是有控制功能的产品,包括脑机AI鼠标,脑机AI轮椅,脑机AI智慧病房,主要面向运动障碍群体,或者是需要保护手和颈椎的人群,用脑电信号加眼球和头部运动信号来控制轮椅、鼠标,或者病房设施。

另一类是心理健康类产品,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头环搭配软件,可以让人脑的脑电活动可视化,搭配上科学的正念冥想训练、专注力训练、促眠训练、改善情绪、防晕车晕船等视听课程或视听资源,让这些训练能实现效果的即时反馈,这些改善训练就会更有效、更有趣、更易于评估。

 目前,我们基于额头部位的脑电信号,就可以做出很多产品,我们还在做一些更复杂的,比如在头皮有头发的区域布置多几个电极,也可能挖掘出更多东西。


南都:目前的应用产品中,对抑郁症、晕车晕船的干预效果,有没有数据支撑? 

李远清:我们有很多实验数据来支撑,还在不断地做研究。比如对于晕车晕船的效果,我们做了170多个人的晕车实验,50个左右的晕船实验,缓解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南都: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对于脑机交互技术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远清:脑机交互技术,也叫脑机融合、脑机接口或者脑机协同,是一个国际前沿的领域,它也可以看作是人工智能的一种新形态。它把人脑和机器连为一体,相当于把人脑的智能和计算机的智能融合了,是一种混合智能。

现在的人工智能发展出了大语言模型,目前大语言模型在脑机接口里用得不多,但它可以成为一个方向。

不过,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深度学习、转接神经网络这些工具,为脑机接口技术带来了很大的好处,我们可以用上新的工具、新的算法,提升系统的性能,提升各种检测和识别的准确性。

另外,过去我们建脑机接口的模型,往往需要用用户自己的数据来训练,这其实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但有了现在的算法模型后,就可以免去这一步。


南都:华南脑控做的是非侵入式的脑机交互,它对比侵入式的脑机交互技术有什么样的优劣势?

李远清:脑机接口技术有两条路径,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非侵入”式的,用电极贴在头皮来采集脑电信号,它的优点是方便、成本低、安全性强,用户更容易接受;缺点是信号质量相对较差,这也正是我们在研究中要攻克的难题。尽管存在这个难题,但非侵入式的脑机交互发展得也很快。

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还有其他的途径,比如核磁共振、脑磁技术、近红外光学成像等,都可以做到对大脑没有伤害,但目前最接近落地、有产品出来的,还是基于脑电的接口技术。

另一种路径是“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以马斯克的Neuralink侵入式脑机接口为代表,这种技术是把电极植入到大脑皮层里,这就需要做手术、有风险,长期风险也有待验证,它的优点是信号质量高,因为它提取的是直接的神经细胞活动信号,它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特别是对于重大脑疾病、疑难杂症,现在已经有不少案例在报道,比如难治性抑郁、强迫症、帕金森综合征等,都有一些尝试。

 还有一种是介于侵入式与非侵入式之间的技术,比如一种叫做半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技术,它是把电极贴在大脑皮层的表面,对大脑的伤害更小,但也需要穿过颅骨。


南都:脑机交互应用产品的推广中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李远清:我本人是高校中的研发人员,我们队伍的研发能力都很强,但研发到产业化之间还有巨大的鸿沟,包括市场培育和产品推广等方面,国内这方面的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

另外,我们健康领域的产品,要进入医疗机构的话,需要进行医疗器械注册,这对我们来讲比较困难,手续复杂、周期长,而且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先例很少,但我们正在申请过程中,预计进展较快的是青少年注意力训练领域的产品


南都:目前的脑机交互产品,距离科幻电影中的“人机合一”有多远? 

李远清:要达成无缝的“脑机融合”,像阿凡达电影里一样?这是我们的一个梦想,目前当然还差得远,但实现的可能性是有的。

我在这个领域做了20多年的研究,刚开始和现在是天壤之别,现在的技术进步很快,一些简单的事情已经可以实现人机融合,以后我们会继续向这个方向前进,在努力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机器和人脑的连接会越来越紧密。

策划:王卫国 李阳

统筹:尹来 游曼妮 王道斌

执行统筹:李文

采写:南都记者 李文

设计:叶可可 刘妍妍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