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破解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难题,预防和减少电动车火灾事故的发生,乌兰察布市消防救援支队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实施“三措并举”工作法,打出“联动共治、空间再造、宣教赋能”组合拳,推动形成市级统筹、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推动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
联动共治,织密隐患排查网络。集宁区大队创新构建“区级统筹—物业协同—网格包干—群众参与”四级联防联控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针对安置房、老旧小区、商住小区等重点区域,组织基层力量开展“日巡+夜查”常态化巡查,重点整治私拉电线充电、非法改装、违规“进楼入户”等突出隐患问题。同时,大队在执法层面严格贯彻“三不能”禁令,针对电动自行车管理,坚决执行“禁入楼入户”规定,通过智能梯阻系统阻断违规行为;从严落实“禁违规充电”要求,联合社区开展地毯式排查,发现飞线充电等隐患立即整改;重点整治“禁占堵通道”现象,对占用消防通道的车辆实施拖离,并配以“以案说法”警示教育,确保禁令执行不打折扣,以刚性执法守护群众生命通道。
空间再造,优化充停服务矩阵。后旗大队聚焦居民区充电设施供需矛盾,结合中西部农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实际情况,创新实施“按需建设”工程,通过实用化施策构建“充停服务基础矩阵”。针对充电设施这一关键资源,大队开展摸底排查行动,采取“分类建设”策略: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居民区,利用闲置空地、废弃仓库等改造建设“充停一体”简易场所,配备基础充电桩和遮阳挡雨设施,满足基本充停需求;在偏远村落和散户居住区,推广“邻里共享”模式,引导几户人家联合建设小型充电点,由村集体统一管理维护。在技术应用方面,优先部署经济实用的充电设备,实现基础的过载保护、扫码充电功能,逐步推进费用透明结算,形成符合西部农村牧区特点的“空间利用 + 基础服务”全面消防安全治理新模式。
多元宣教,培育安全文化氛围。卓资大队创新构建“双线融合、多维渗透”的消防安全宣教体系,通过“警示+科普+互动”的立体化传播模式,全面培育“电动车安全充停”的社区文化。在线下场景,实施“三个全覆盖”模式:在小区电梯智慧屏滚动播放警示广告,在单元楼道设置“安全充停红黑榜”,向住户精准投递《电动自行车安全手册》。线上打造“云上安全课堂”,依托小区微信群等平台,通过“以案示警”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系列专题宣教,形成“事故震撼+法律震慑”的双重警示效应,使“车不进楼、电池不入户”的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