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原||探秘周礼的流变与未来,了解五礼的内容

   2025-08-18 kongyu990
核心提示:第六章形式荡佚中精神多依然©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清王朝的覆亡和近代人的批判,确实使中国人的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周礼是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5591.jpg" />

第六章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5621.jpg" />

形式荡佚中精神多依然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531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清王朝的覆亡和近代人的批判,确实使中国人的风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周礼是不是从此消亡殆尽,荡然无存?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周礼于当代仍然有着深沉的影响。周礼距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言行举止,仍然部分地为周礼所注塑。

在当代,各行各业,各种活动,都需要礼而且存在着礼。因为礼就是人的行为准则,礼与人类有不解之缘而并存,当代人如何能够例外?诚然,当代人未必都把行为准则称为礼,然而行为准则就是礼。行为准则无所不存,礼也就不所不在。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5621(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吉礼,也就是祭祀,且不说它广泛存在于宗教活动中,它也为相信科学的人们所施行,例如国家祭祀黄帝、炎帝的活动,悼念民族英雄与革命英烈的活动,民间祭祀祖宗的活动等皆属于此。由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当代的祭祀活动已经淘汰了迷信色彩,成为人们对祖先的怀念,用意明显地在于加强同宗同祖同民族同国家人的团结。举行这些活动,说明周礼的“尊祖”观念被继承。吉礼中的祭天、祭地仪式确已消亡殆尽,那是因为人们对天地自然规律有了科学的认识,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更好地“敬天”,所以可以说周礼中的“敬天”观念被更好地继承着。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537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嘉礼,是嘉和万民之礼,凡遇喜庆而行之礼,俱属嘉礼。由于封建社会的结束,皇家特行的嘉礼也就寿终正寝,但嘉礼也仍然存在于国家活动中,如国庆节、建军节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嘉礼下移而民间化成为潮流,传统节日、外传节日和国家新设定的节日,各行各业的开业活动、庆典活动也都属于嘉礼。嘉礼广泛地施行于每个人的生命过程,每一个人未出生前,他的父母可能去神庙求子,更多的人则期盼生育吉祥,这是周代祀高祺的残留形式。妇女怀胎,已开始胎教。孩子满月,喜庆相贺,父母已开始幼教。祖父、父母为孩子取名,仍遵循周人取名原则,有相关的忌讳规定。逢孩子生日,则祝“生日快乐”。孩子两三岁,送入幼儿园,开始正规的幼儿教育。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入小学、中学、大学,可以看作周代终生教育在现代的施行。当代人废置了冠礼和笄礼,但年满18岁,便有了公民资格和权利。男22岁,女20岁,允许成婚,也可以看作行冠(笄)礼之后方可娶妻(许嫁)在现代的施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651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当代婚礼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文明婚礼,另一类称传统婚礼。即使文明婚礼,也仍然有许多传统的影子。“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观念被冲破,“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深入人心,但人们仍然十分尊重父母的意见。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或经红媒介绍后相识相爱,在相关机关登记之后举行婚礼。周代婚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征三段程序消失了,但“请期”却无法回避,“亲迎”成为文明婚礼的重要活动。虽然马车被汽车车队所替代,吉祥物变为五彩斑斓的气球和花束,然而拜别岳父母和抱新娘上车并坐这些传统礼节仍为新郎必做。在婚庆仪式举行之地,虽没有了青铜礼器,然而却必然张灯结彩、杯盘琳琅。正式婚礼开始,新郎新娘相当于西周婚礼中的“主人”,来者是“众宾”,主持人是“相”。证婚活动是三媒的变形,也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的现代演绎,双方握手拥抱甚至亲吻,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情感的现代表达方式。礼成之后,便是宴请宾客,也要多次献酒劝酒。如此看,文明婚礼与周礼的联系颇多矣。

傍晚送别宾客,近邻好友便来“闹新房”,俗称“耍媳妇”。按传统,婚庆举行之前,男方要给女方一些礼物,如钱布、衣服,谓之“彩礼”,近几年,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彩礼是象征性的,多是双方合资购买一些家具、饰物,营建新居。在扶风岐山民众的婚礼中,甚至可以看出西周婚礼的各个环节,说明从西周至今,中国民间婚礼尽如此。周文化对后代的影响真可谓“至大”。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674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凶礼,是遇凶而行之礼,当代国家举行的哀悼日、乡村中的吊唁活动以及各种赈灾活动,都属凶礼。丧礼是最重要的凶礼,也是重要的生命礼节。当代的丧礼大致也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文明丧礼,就是追悼会,这是近现代才有的新事物,其追悼亲人、寄托哀思之用意与西周丧礼相同。另一类是传统丧礼,其保存的西周风俗极多。今以关中乡村丧礼为例。死者新亡起,到卜宅葬日止,有三天、五天、七天不等,每天各有活动安排。死者新亡,便为之沐浴、穿衣、挽发、停放于尸床,设灵堂招魂,接着便向亲友报丧。死者的子女穿丧服,称带孝。亲生子女穿白衣大褂遮蔽全身,称“全孝”,侄子侄女穿白色上衣,称“半孝”;其他亲属亲戚只在头上缠裹白纱,称“头孝”;超过五辈的远房族人和亲戚不戴孝不参加丧礼,这是西周五等丧服制度的变形。此后子女辈日夜守灵,朝夕祭奠,并请人卜宅建茔。大约在第三天,再次为死者沐浴、整容、换衣,将尸移入棺材,称为“成殓”。此后亲戚、乡党陆续来祭奠,并送助丧之物,子女辈要号哭跪迎跪送。发丧之日,抬棺于门外,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相”介绍死者生平之后,便呼主丧人先奠,主丧人上前跪哭,相回拜,扶主丧人跪于棺材两旁。相呼侄女们向死者献饭,有一献、二献、三献不等。“相”继续呼名宾客祭奠,其顺序是老辈舅家(称老外家)、小辈舅家(称小外家)、老辈外甥、小辈外甥、朋友(称朋亲)、侄儿和未出嫁的侄女辈、乡党、宾客。祭奠时,焚香焚表,向死者三跪九叩(称“行大礼”)。祭奠完毕,“相”呼死者长子长孙跪于灵前,端直香盆,绕过其头顶,将香盆摔破(称“拌盆子”),表示死者从此与世两分,也表示送葬开始。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640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送葬时,老外家举灯最前,亲戚们举旗旌紧跟,表示导引死者入茔。之后便是抬棺队伍,子女们手持丧棒,跟随棺材,号啕大哭,顿脚无数。乐人奏哀乐挽歌。然后就是纳棺入穴,填土成坟,焚烧旌旗,孝子们跪谢来客,跪别死者,插丧棒于坟上,然后返回设宴招待宾客。安葬仪式至此完毕,但后续活动仍然不少。在四十九天中,每逢“七”便要祭奠招魂(称“七七”)。四十九天后,孝子方除孝,恢复正常生活。一年之后,亲族亲戚复聚祭奠,称“头年”。第二年的祭日照样,称“二年”。第三年祭日最为隆重,称“过三年”。“过三年”之后丧礼就算完全结束,以后每逢清明、冬至,进行扫墓活动,过大年时则到坟前请魂回家接受祭祀。上述丧礼,较西周丧礼有所简化,简化的原因来自民众财力和时间有限,但基本环节却与周礼大致相同。这说明从西周至今民间丧礼长期如此,周文化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616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军礼,凡与军队战争活动有关的礼仪尽属军礼。“祭旗”“献俘”之类的带有迷信色彩和侮辱色彩的军礼已经淘汰,但誓师、凯旋、授旗、受降的仪式仍存,而且增加了入伍、退役、操练、演习等活动仪式。这些仪式已大为变化,但仍然能看到周礼的影子。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ongchengxian.cn/file/upload/202508/18/104936741(1).jpg" />

© | 陕旅周原周文化景区   

宾礼,狭义是招待宾客之礼,推而广之是社会各类成员交往的礼节。文字记载的西周宾礼只有聘礼、觐礼和士相见礼,明代的宾礼更为复杂。当代国家行的接见外宾之礼仪,出访外国之礼仪,领导接见招待部下和民众代表的礼仪,各种会议接待礼节,民间人与人交往的礼如师生之礼、集会之礼、待客之礼等也都受有周礼的重大影响。受宾礼的熏陶,中国人民普遍彬彬有礼,为世界各国所欣羡。

摘 自:《周文化丛书·周礼卷》

政协岐山县委员会·编   何志虎·主编

文章及图片如有侵权或转载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