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轻敲,心声流淌。据8月7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消息,内蒙古达拉特旗恩格贝镇蒲圪卜村的村干部李电波,五年前以“云帆”为名,在网络上留下关于“互助养老”的质朴建议。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源自田间地头、带着泥土气息的思考,竟被党中央看见、采纳,最终写进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那一次,我们党在五年规划编制史上首次“网络问计”,便汇集了逾百万条民意。
五年后的今天,这一幕更显澎湃。2024年5月20日至6月20日,“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网络广纳建言,短短一月间,从工厂车间的忙碌身影,到田间地头的辛勤耕耘,再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日常,超过311.3万条建议如涓涓溪流,汇聚成海。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每一次点击,都跳动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劲脉搏。
这311万余条建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民心火热的见证。它们见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深刻实践。犹记得,为擘画“十四五”,2020年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7场专题座谈会,深入调研,广纳群言,更开创性地开展“网络问计”。沉甸甸的规划建议,正是在一次次俯身倾听、广集民智中找到破题之钥,凝聚奋进共识。近日,总书记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建议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这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次生动实践”。两次规划编制,一以贯之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执政自觉。
这311万余条建议,不仅数量激增,其内涵也更丰富、更聚焦。与五年前相比,此次“网络问计”新增了“人工智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共同富裕”等反映时代新课题、人民新需求的板块。留言内容既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宏观思考,也有聚焦身边小事的微观实践。这背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渠道的不断拓宽与深化。看看北京草厂四条胡同44号院的“小院议事厅”,居民们在这里“唠”胡同提升、社区发展,干部们在这里听诉求、解难题。这种“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的模式,已从总书记亲临肯定的小院实践,写进《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推广至全市社区乡村。再看看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设立十年来,听取105部法律草案意见,上报建议4525条,361条被国家采纳,4.6万余人次参与。“家门口的声音”直达最高立法机关,民主的“获得感”真切可感。这些,与311万条网络建言一道,构成了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国家社会良性互动的民主大合唱。
这311万余条建议,最终指向的,是人民福祉的切实增进和美好图景的生动铺展。当年李电波关于互助养老的建议,已在恩格贝镇化为三个“幸福苑”,有效纾解了农村养老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这一源自基层的模式更在多地开花结果。回望“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进展良好,8项指标超预期完成,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这背后正是“言出必践”、“件件有回音,事事有回响”的庄严承诺。从建言到政策,从案头到村头,从落地到开花,映射的是执政党对人民重托的担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近日的重要指示重若千钧:“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311万余条建议,正是这合力中最深厚、最蓬勃的源泉。每一个普通人的“金点子”,都可能成为解锁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每一次真诚的建言,都在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画卷增添温暖的笔触。
微光成炬,落地有声。当亿万人民的智慧与期盼,通过311万条建议的桥梁汇聚成推动国家前行的磅礴力量,我们见证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澎湃生机,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气象万千的未来图景。共绘“最大同心圆”,前路可期,力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