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潮州市饶平县的道韵楼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完全竣工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历经四百余年风雨洗礼,该楼以其独特的八角形土楼结构和潮客文化交融的建筑智慧,成为了岭南古建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24年修缮工程完成后,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重现了昔日辉煌,更在春节假期期间迎来了日均三千游客的盛况,充分展示了其巨大的文旅潜力。
然而,在游客惊叹于道韵楼“雨污分流”等古老智慧的同时,也发现其在文字介绍、业态丰富度等方面存在不足,这背后映射出传统古建保护与活化利用之间的深层矛盾——硬件焕新的同时,“软件”升级迫在眉睫。
道韵楼的修缮工程耗资3200多万元,历时四年,以夯土墙加固、排水系统修复、木结构防腐等“硬技术”为核心,恢复了建筑的安全性,让其重现昔日风采。
然而,修缮后的“硬件”升级尚未同步带动“软件”升级。走进楼内,游客会发现,这座百年土楼背后的宗族历史、营建智慧、潮客文化交融等故事仍缺乏系统性的展陈设计。
除了建筑本身的恢弘格局外,楼内各功能区域、特色点位鲜有详实的文字介绍或互动展示;楼内有文物展示空间,展示着老物件、旧农具等,游客可看见旧时的生活印记。但具备心思的设计,却缺乏具体的标识指引、文字介绍等,很容易被外围游客忽略;楼中的祠堂、书斋等,还残留着一些壁画,“八仙过海”“五子登科”的样貌依稀可辨,但也缺乏相关的维护;道韵楼内有写真服务供给,或因旅游淡季,未见经营者。此外,楼外虽有村民自发摆摊售卖三饶饺、海石花等特色小吃、经营工夫茶座,但缺乏统一规划,业态较为零散。
南联村党委书记黄淑章对记者坦言,他们也有心把道韵楼维护得“有里有面”,引进更多的业态、吸引新的游客,但其中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黄淑章告诉记者,道韵楼对外开放后,南联村成立了饶平县八角围楼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游客收取每人10元的门票,老人儿童免费。收取资金用于道韵楼的日常维护及楼内业主村民的分红,很难有更多深度投入。“我们也想引进更多业态,但背后需要协调的力量,不是一个村委就可以办到的。”
黄淑章说的,正是如今大多古建保护的痛点。道韵楼修复之初,当地明确了各间房屋对应的村民业主的所有权,而该楼整体管理权归属当地的文旅部门及三饶镇,对外运营的任务落在了村建公司上。这种“公私混合”的结构,使得修缮资金分配、业态引进、日常维护等事务容易陷入混乱。同时,文旅、镇村等多部门管理,容易导致责权交叉,影响决策效率。楼内能否及如何引入商业业态?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点在哪?具体管理事务要落到谁的身上?需要什么部门牵头?均需更清晰的权责划分机制。
道韵楼的修复,是“硬实力”的胜利,但要让这座四百年的古楼真正“活”下去,还需在管理机制、文化挖掘、业态创新等“软实力”上持续发力。
建议当地能更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和各方的责权,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避免出现相互推诿或责权交叉的现象。当责权明晰后,当地政府和旅游部门更可以通过招商引资、与文化机构合作等方式,引入专业的团队和资源,开发和运营旅游体验项目。
后续,道韵楼需完善楼内的具体文字材料介绍。除了整体展板外,还可在农具展示区、书斋、祠堂,土楼防御口等位置,以文图展板或多媒体形式,让游客更直观地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记者在此前报道道韵楼时便提出建议,楼内或可引进研学、剧本杀等年轻化业态。未来,开发者或可在道韵楼内设置数字化导览系统,通过AR技术还原明代建楼场景,结合黄氏族谱、潮客文化史料,讲述“迁徙者”到“安居者”的身份转变。
记者从饶平县文旅部门了解到,去年,当地在道韵楼开展了系列文艺汇演,广受好评,游客如潮。如何保持热度,让文化推动热度、带来流量?未来,楼内还可效仿潮州古城内多个非遗展示馆、点位, 设置非遗工坊、开展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邀请传承人进行常态化、活态化的现场展演教学;举办如潮汕英歌舞、饶平布马舞、醉狮表演等民俗表演,推出如潮客文化讲座、传统礼仪培训等特色文化课程,让丰富的常态化旅游体验项目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意愿,延长旅游产业链。
同时,当地还能鼓励当地居民参与相关的文旅供给,培训村民参与精品民宿、特色餐饮、文创产品开发与销售,对现有零散摊点进行统一规划、品质提升、特色化打造。这一点上,潮州古城对业态的引导极具参考性:它既保留了浓郁的本地生活气息,又引入了有品质、有特色的文创店、咖啡馆、精品民宿,形成了丰富而有层次的消费生态,避免了过度商业化或低端同质化。道韵楼周边业态规划可以此为镜,注重品质与本地特色。
当前,道韵楼内有售卖道韵楼样式的茶具,这种融合古建印记和潮州文化的周边产品是值得大力推广的。饶平可借此开发道韵楼主题文创产品,推出相关的建筑模型、积木玩具、非遗技艺体验包,提升文化附加值。
饶平山海交融,有着大美风光与丰厚底蕴。据饶平文旅部门介绍,截至2025年7月,当地精心策划推出了14条精品线路,串联农文旅特色点位。同时,当地正打造里秀楼、城隍庙、文明塔、中共饶平县支部旧址等文化保护单位,以及在城滨江果树公园、溪东滨水公园、紫东亭、桥头公园等新建文旅节点,以道韵楼为核心探索退出游览打卡路线,实现三饶镇文旅资源有效盘活。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未来还对此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借助媒体、推介会、交流活动、大型赛事等,进一步推广饶平独特的文旅魅力,让更多资源不再“养在深闺”,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片充满惊喜的土地。
道韵楼的青石墙基浸渍着四百年风雨,而今它站在文旅融合的十字路口,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多部门协力,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软件设施,丰富旅游体验,解决好传统古建保护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潮州、饶平旅游业发展的一张更亮丽的名片。
文、图 | 记者 曾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