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魔童哪吒“重生”的邮票,成为年轻人的新文创

   2025-08-07 kongyu590
核心提示: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来源 | 人文社科之光与热门IP联动邮票成为年轻人的新文创 今年春天《哪吒之魔童闹海》闯进全球影史票房榜T


ntent="t" style="text-align:center">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来源 | 人文社科之光




与热门IP联动

邮票成为年轻人的新文创 


今年春天《哪吒之魔童闹海》闯进全球影史票房榜TOP10,着实让哪吒这个中国传统文化IP大火了一阵。


中国邮政发行了《动画——哪吒闹海》特种邮票,不过其中小哪吒的形象用的却是1979年版的国漫经典《哪吒闹海》,可能和有些调皮捣蛋的“魔童”相比,《哪吒闹海》中那个正气果敢的小英雄其实更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对哪吒的想象。


这套邮票一共六枚,分别展现了“哪吒出世”“童年游趣”“擒拿敖丙”“斗战龙王”“哪吒重生”“定海安民”等经典情节,还应用了AR技术,让画面具有动态效果。


图片

《动画——哪吒闹海》特种邮票,2021年发行


邮票与影视的联动,在电影《封神》爆火后也曾上演。2024年7月,中国邮政特地发行《封神演义(一)》特种邮票,包括“苏妲己进宫”“雷震子救父”“周文王访贤”“武成王反商”四个故事。


图片


虽然没有使用电影中那种夸张的“中式”风格,但画风非常符合年轻人心目中的“国潮”。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多年中,诞生了无数惊才绝艳的设计师和传奇经典的邮票,其中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就超过了上千种,它们承载了我们整个民族记忆,在小小的方寸之地,绘画出独特绚烂的中国文化之美。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就是这样一本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邮票大百科。



诗人、文化学者谭夏阳,从小学开始集邮,是一位资深邮迷。他花了14年时间梳理中国邮票的历史,发掘邮票设计、发行背后的奇闻逸事,分析邮票的设计理念和绘画风格,研究邮票内容背后的文化知识。


最终从上千种个人收藏中,精选了300多种中国文化主题的邮票,以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六个文化符号,编成了一部邮票百科书。


图片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实拍图


它可不是一本普通邮册,而是一座邮票的“移动博物馆”,一部邮票中的传统文化史!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通过邮票,看到不同年代,人们对神话人物有着怎样的想象,笔下的形象产生了什么变化。


比如“中国神话第一IP”孙悟空。


和哪吒一样,孙悟空在邮票设计师笔下,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前后对比,都不是“一知猴”。早期的孙悟空形象大多取自戏曲和年画的造型,头戴武生的六角罗帽,脸上“画”着油彩,带着古早连环画的味道。


图片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国人民邮政,1979年发行(图源: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


2023年发行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五)》特种邮票里,可以看到孙悟空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也穿着虎皮裙,但脸更接近猴。不光大师兄,黑皮的二师兄、蓝皮红须的沙师弟,也都焕然一新。


顺便说一句,这套邮票的设计师,就是为电影《封神》设计人物造型的80后画家李云中。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五)》小型张《五圣成正果》,中国邮政,2023年发行(图源:《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


在这些邮票中,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古典名著、神话中的人物,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出现。绘画风格和人物造型设计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些年来,我们审美方式的变化。


图片
图片

黛玉与宝玉,1981年版 vs 1996年版


在中国邮票史上,四大古典名著,每本都发行过几套邮票,每套几枚到十几枚不等,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像看一幅连环画。


用几枚邮票,定格几个精彩瞬间,唤醒我们童年时看小人书的乐趣。


这么想来,你有多久没看过古典名著了?


除了文学名著,成系列的邮票,还有戏曲和年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代表喜庆祥和的年画,除了出现在新春时节,也成为邮票的一大主题。


可你知道吗?中国的年画,根据产地、风格、绘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十多种。


最出名的就包括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等等。


图片


自2003年以来,邮政部门每年都要发行一套年画主题邮票,每年一种风格,在临近新春时节发行,为全国人民庆贺新春,增添一份喜气。至今已经发行了九套。


这些不同风格年画的背后,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民间传说和历史变迁,是各地工匠千百年来不断探索、锤炼的技艺,是华夏文明的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风。


图片

《朱仙镇木版年画》邮票小全张,2008年1月15日发行


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邮票选题,木版年画邮票在邮迷的邮册里,逐渐汇成了一幅精彩纷呈的年画地图。


这么说吧,《漫邮记》就像个随身携带的“文化解码器”,不仅讲述邮票的设计之美与历史价值,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典故、历史瞬间,带领读者穿越时光,在方寸之间、细节之中,探寻中国文化之美。


在介绍邮票的文化内涵、文化故事之外。这本书里还有不少邮票小科普。


你知道吗?邮票分小全张、小版张、小型张等不同形式,有普通邮票、特种邮票、纪念邮票等不同类别。


甚至有的邮票还自带“出生证明”,被称为“出世纸”,正面印有邮票图案,背面印有邮票技术资料(包括发行日期、发行数量、各枚面值、承印商、设计师名字等)以及邮票背景介绍。


图片

《三轮车夫的生活方式》小型张出世纸,澳门邮电CTT,2000 年发行


通过介绍一枚枚邮票的诞生故事,书中还为我们呈现了中国邮票的发行历史,和一代代邮票设计大师的人生故事。


从邮票发行局的建立,到邮票印刷机的不断迭代和印刷技术的不断更新,再到邮票如何诞生的整个过程,其实小小一枚邮票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我想象地要丰富得多。


图片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内页实拍


书中也讲述了那些著名邮票设计师们的故事,比如几乎包揽最佳邮票设计大奖半壁江山、新中国邮票设计第一人孙传哲,猴票的作者、中国唯一一位邮票总设计师邵柏林、龙票设计师王虎鸣、工笔画大师萧玉田……


他们的作品曾一度引领中国的审美潮流,是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年代大众文化的代表。


邮票是索引,是路径,是钥匙,是民族基因的密码本,而解读它,需要的不仅是一把放大镜,更要有一颗敬畏文化的心。


从四大名著、传统戏曲到古典园林、木版年画,再到市井百态,《漫邮记》以邮票为线索,勾勒出中华文化的经纬。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漫邮记》是一本关于邮票的文化故事读物,将史料、评介和背景故事熔于一炉,也是一部“轻阅读”的文化美学指南,在封面、内页的设计上,采用年轻的视觉元素来贴近年轻人的审美,让读者享受梦幻一般的艺术之旅。


翻开这部书,感受每一枚邮票中的匠心与情怀、人情与温暖,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在心中留下“不朽”的美。

ntent="t" style="color:#4f4f4f;font-size:14px">ntent="t">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