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晚,一名19岁的中国大学生在日本大阪市西成区的街头,遭遇袭击和抢劫。
晚上10点40分左右,这位年轻的中国游客和朋友一起从便利店返回酒店,一名日本男子突然从背后扑上来,将他勒住、殴打,并抢走了手机和钱包。
钱包里只有5000日元,不到人民币250元。
但代价是鲜血和惊吓。
两天后,也就是8月1日,嫌疑人被日本警方逮捕,是一名32岁的无业男子,名字叫高木杏。
面对警方询问,他只说了一句:“我无话可说。”
近年来,随着签证便利化、中日往来恢复,以及汇率变化带来的“购物红利”,越来越多中国游客选择前往日本。
旅游、研学、留学,甚至周末“买买买”,在我们身边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然而,一起又一起的突发事件,也在提醒我们:出门在外,安全是第一位的。
三起事件,三天之内,受害者都是中国人,地点则横跨日本本州南北——从东京到大阪、再到京都。
巧合吗?或许。
但连续的案件背后,暴露出的社会隐忧,却不容忽视。
很多人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干净、有序、安全。
这当然有事实依据,日本整体犯罪率在全球发达国家中确实偏低。但也必须承认,这只是其中一面。
比如,这起案件发生的大阪“西成区”,就长期被认为是日本治安较差的区域之一——这里聚集着大量无业人员、流浪者、酒鬼和“夜行者”,也时常发生偷窃与暴力事件。
很多日本人本身也“避而远之”。
而这一次,偏偏受害者是一个19岁的中国大学生,还是第一次来日本旅游。
钱包不厚,手机不新,却换来了勒颈、殴打、满身惊魂。
不禁令人扪心自问:如果没有朋友陪伴,他会不会受到更严重的伤害?如果没有第一时间报警,案件会不会不了了之?
所以,对待“日本很安全”这句话,我们要学会保留判断。
日本不是战区,但也不是乌托邦。
一个人背包夜行,深夜游荡在陌生街区,危险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
过去几年,我国游客在海外遭遇盗抢、诈骗甚至袭击的案件并不少见,而在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法律机制不同的情况下,往往维权成本更高。
我们尊重每一份文化,也欣赏每一个国家的美,但安全防范,永远不能松懈。
出门在外,请记住几句话:
日本警方这次动作不算慢,嫌疑人两天后就被抓获,也说明案发地监控、人证都较齐全。
但我们更希望看到:
毕竟,来的是客,受伤的是命。
日本旅游部门欢迎中国游客,地方商户依赖中国消费,媒体宣传“中日友好”,但这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和口号。
安全感,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一名19岁的学生,一个在异国的夜晚,一次毫无预兆的袭击,一句“我无话可说”。
这不只是一次街头抢劫,更是对我们安全观念的一次敲打。
愿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能平安归来;
愿这份惊魂,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