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集锦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与新闻学创新研讨会”主旨发言

   2025-07-18 kongyu690
核心提示:日前,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与新闻学创新研讨会”在杭顺利举行。会议聚焦主流媒体体制机制创

日前,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主办的“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与新闻学创新研讨会”在杭顺利举行。会议聚焦主流媒体体制机制创新与系统性变革研究,旨在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新视角,通过数字技术注入等多种赋能方式,适应时代趋势,推动新闻学学科创新。

会上,十一位来自学界与业界的嘉宾依次围绕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与新闻学创新作主旨演讲,带来了一场观点与洞察的盛宴。主旨发言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吴赟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喻国明带来题为《数智时代传播学的学科重构》的演讲。他从当下全新的现实出发,指出媒介边界发生重大突破、受众地位变更、生态环境构成变化,应当采用全新方法应对。因此,基于问题意识,他提出未来传播学学科构建的底层、中层和应用层三个重点。首先是从人出发,将对人的洞察、对人-社会-心性之间关联所产生效应的研究作为传播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础;其次是以游戏研究为载体,认为游戏是未来承载社会实践、社会认知与社会互动的主要媒介平台和连接平台;第三,传播应用的焦点在于如何克服认知障碍,提升认知度量、拓展认知边界、加深认知层次,教会人们运用更先进的工具掌握社会细腻度,使认知更加精准、可靠、实时。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播研究中心总监陈婉莹以《AI时代对新闻教育的再想象》为题,阐述了她在AI应用层面的观察与教学实践。她提出要构建新的媒体生态、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还需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数字化网络化的课程改革,更需要全面推进智能化教育改革。既要考虑如何应用AI讲述真实故事,也要让学生驾驭智能技术学习,本质上仍需追求真实。面对智能时代的要求和挑战,她呼吁加强跨学科、跨学系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及院校协作。只有携手同行,才能筑起人性的高墙,不被智能技术吞噬。

清华大学教授陈昌凤以数据为核心,作了题为《当媒体遇上人工智能:数据成为新闻基础设施》的报告。在人工智能赋能下,数据流成为具有重要价值的“媒体”。媒体的数字化大有可为,通过检索增强生成技术,可以降低“AI幻觉”,使已被节点化、难以连接的数据重新发挥作用。此外,通过整理数据历史、用标签连接数据等做法,也能激发传统媒体的活力。最后,他强调我们需要可靠、完整、可访问、安全且可操作的数据,并希望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数据作为沟通与传播基础设施的核心影响。

天津大学教授陆小华深度解读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署的内在逻辑,以及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面临的重大命题与研究领域。在题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战略布局、改革选择与协同机制》的报告中,他紧密结合政策,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署的内在逻辑概括为五个“构建”、四个“体系”、三个“机制”、两个“格局”、两个“深化”和一个“全面”,最终指向新闻传播学的战略布局。同时,他还提出应当重视开展四项研究:第一是媒体结构、框架与配套政策研究;第二是适应内外宣一体、智能传播的前瞻布局与战略布局研究;第三是基于赢得影响力竞争的改革选择研究;第四是设计主流媒体与互联网的协同机制。

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在《论主流》报告中探讨了“主流”这一概念的本质。他认为重新审视主流媒体的自我认同和外部认同在当下至关重要。“主流”并非不言自明;广开言路,方成主流。主流关联着主导地位、广泛传播与接受的含义,媒体无法自成主流,而只有与社会思想文化形成共振,才能称作主流。主流不是几个单位,而是一个场域。其具有权威性与稳定性、资源整合性、社会凝聚力等多方面优势,也存在同质化风险、压制多样性、滞后性等劣势。我们应辩证看待“主流”,同时认识到主流也存在兴替。以此“主流观”审视“主流媒体”,应让“主流”成为真实的主流,兼具权威性、官方立场与代表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黄楚新在《以深度融合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演讲中,首先梳理了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发展机遇,包括政策引导、技术要素和产业环境。其次,他明确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面临的主要挑战,如体制机制僵化、观念创新乏力;政策落实不彻底、纵深融合难推进;过分倚重技术、内容创新不足等。最后,他从明确目标、实施深度融合工程、打造服务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对策建议。

复旦大学教授张志安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施路径》报告中,围绕五条实施路径,讨论了变革的可行性与关键挑战。首先,通过供给侧改革、组织管理扁平化优化、资源配置互联网化主导、考核激励实效化原则,实现组织变革。其次,在生产传播层面,他提倡内容生产移动化、传播场景精准化、评价体系数据化和一体化。第三,在平台建设层面,他建议“借船出海”,有效运用商业平台;“找船出海”,建设运维自主可控平台;以咨询整合者、服务提供者、智慧生活连接者为发展目标。第四,他提倡技术采纳,用技术赋能新闻生产效能提升,积极探索智能技术应用,创造运营变现新场景。第五,他探讨了品质内容、信息整合、文化科技等不同方向的商业模式。最后,他论述了互联网小屏、流量去地域化、平台商业化、生存市场化与主流媒体之间面临的分野与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晓静着重探讨了媒体信任问题。面对网红乱象、信任缺失与主流媒体式微的现实背景,21世纪新闻真实研究应运而生,发生了从新闻真实到媒介信任的转向,其实践路径则是从“流量”到“信任”。基于此,她提出,治理平台网红乱象的本质是重构数字时代的媒介信任评价机制。首先,构建“评价-监管-激励”的媒介信任体系闭环;其次,建立“政府监管+平台治理+媒介联盟”的多元主体协同生态;最后,实现从“流量变现”主导到“信任评价”增值的生态转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姬德强作题为《打造数字主体性:主流媒体变革发展的概念逻辑》的报告。他首先提出,主流媒体在平台时代面临的核心是引领力问题,这不仅是其自身转型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意识上升的体现,预示着主流媒体与社会大众借助数字平台相互构建的新型互动逻辑。接着,他围绕平台与数字主体性两大核心概念展开论述,归纳了媒体数字主体性的三个层面,并提出中国主流媒体构建数字主体性的两条路线:一是与中国社会数字化和平台化进程有机互动,积极宣介数字中国建设经验,主动融入平台化舆论环境,全面记录数字生活;二是走好数字和平台时代的群众路线,系统回应数字群众的信息需求和交往需要,努力引领多元舆论场正向联动,在算法隔离的虚拟空间中努力建立更多共识。同时,他指出了新型主流媒体的三种可行数字化行动:一是在深度后真相时代构建数字新闻真实性生态;二是打造自主可控、开放共享的数字平台;三是推动数字服务普惠化,持续赋能数字贫困群体。

清华大学教授张铮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一些调研结果》为题,分享了他的研究视角、方法、发现与建议。从“媒体人”视角出发,以人为本,采用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方式,深入媒体从业者群体,总结出三个核心发现:一是主流媒体存在系统性困局;二是平台建设面临内外矛盾纠葛;三是技术功能与实际需求不匹配。针对以上发现,他提出四点建议:系统性组织变革;建立更尊重积淀、更激励表达、更规范商业等制度;平衡大流量、正能量与高质量的内容变革;以及服务于实际业务场景的技术变革。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雪魁在主题为《深化对“技术赋能媒体变革”的认识》的报告中,着重论述了“技术赋能”的概念及相关机制。首先,他强调需要重新理解媒介技术的本质及媒介史。其次,他论述了信息技术赋能媒体变革的三种机制:一是公共领域边界的无限扩展。我们需要思考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开的蓬勃公共领域中,主流媒体如何参与;二是用户革命改变媒体运行底层逻辑。媒体变革最终应适应用户逻辑;三是新闻传播学微观基础革命与重建。我们需要以用户为中心重建新闻基础。

正如姬德强教授在演讲结尾提到的,快速变迁的传播生态和舆论环境并未因网络化数字平台的存在而消弭主流媒体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对真实、有序、权威和公共性信息的需求,以及对打破封闭数字圈层交往的需求,必将也正在催生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平台的出现。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仅是政策导向性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大众认知的重要问题。让我们期待,在这场数字时代的阵痛中,主流媒体能够实现一场深刻的嬗变。

文字丨朱天逸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