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签署后,美国终于揭露了真实情况,承认对伊朗核设施的攻击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摧毁效果,实际上,所造成的影响也只是让伊朗的核计划暂时倒退了几个月。而在这时,以色列虽停止了空袭,但对伊朗的言辞攻击依旧不止,内塔尼亚胡继续威胁称将“挫败”伊朗开发核武器的企图。此时,中英两国外交部长也在北京展开了会谈。
一张卫星图像的曝光,充分证明了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并不像特朗普所宣称的那样成功。特朗普曾公开表示,打击行动旨在更换伊朗政权,但美国的“改口”证实了当初的“目标”并未实现。随着停火的达成,美国才公布了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详细情况,承认动用了钻地弹,但并未摧毁伊朗的核设施,甚至伊朗的铀浓缩库存和离心机都完好无损。伊朗对美国的虚假言论心知肚明,但为何没有追究责任?一方面,伊朗不愿与美国彻底决裂,毕竟特朗普的性格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最为了解;另一方面,伊朗也承受不起美国全面参战带来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伊朗副外长佩泽希齐扬也适时向民众传递信号,称敌人企图摧毁伊朗核设施的计划未能成功,并通过这一说法安抚民心。中东局势风云变幻,伊朗试图通过释放信号主动按下刹车,并表示已准备好在谈判桌上进行对话。在与阿联酋外交大臣安瓦尔通话时,佩泽希齐扬再次强调:伊朗将遵守停火协议,只要以色列不挑衅。然而,内塔尼亚胡显然不打算安静下来。由于在加沙的糟糕表现,内塔尼亚胡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若继续战争,将失去美欧等盟友的支持;若结束冲突,则可能失去政治生命,内塔尼亚胡显然不愿退位,唯一的选择就是延续战争,尽管短期内爆发热战的可能性较小。特朗普公开批评内塔尼亚胡,既不能得罪美国,又不敢轻易让伊以冲突结束。以色列于是决定另辟蹊径,采取心理战策略。在发动空袭之前,以色列通过电话直接联系了20多名伊朗高级将领,“你有12个小时带着家人逃跑,否则你将成为下一个目标。”这一简短且直白的威胁,旨在瓦解伊朗的决策层,事实证明,“比脖动脉更接近你”的威胁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当地时间6月24日,内塔尼亚胡再次威胁伊朗,宣称若伊朗敢重启核计划,以色列必定采取一切措施加以阻止。
这些言辞表明,内塔尼亚胡依然希望通过热战来达成目标,他的自信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伊朗的核科学家已经遭到大规模定点清除,虽然硬件设施破坏了,但人才培养显然不是短期内可以弥补的;另一方面,尽管美国的评估机构已经公布伊朗核设施未被完全摧毁的事实,但美国副总统万斯依然坚持称伊朗不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而以色列选择相信美国,继续施加压力。对于中东脆弱的局势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小的隐患。
目前来看,停火协议或许只是暂时的,因为这场冲突深深伤害了伊朗和以色列之间本就脆弱的信任关系,未来双方极有可能因误判再次引发冲突。中东局势的稳定,显然需要更多国际力量的参与,准确来说,应该是需要国际和平力量的介入,而非像美国这样明显站队的国家。
回过头来看,美国在此次冲突中的角色,特朗普更像是“远程操控者”。伊朗的“不买账”以及内塔尼亚胡的压力,最终迫使美国亲自“出场”。特朗普再次上演了威慑、介入、推动冲突升级、再试图撤出的老一套,尽管短期内“跑路”,但这并不代表美国能彻底抽身。美国与以色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要中东地区发生任何事,美国就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美国的存在,对中东的和平进程而言,往往成为一大阻力。
在这样敏感的时局中,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访华,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会谈中,他呼吁通过对话和外交手段推动冲突各方重回谈判桌,以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与英国的“就事论事”不同,王毅显然看得更为深远,他直言不讳地表示:“世界已经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某些大国却背弃国际责任,试图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共同利益之上。”这一番话既直白又含蓄,警示的对象显而易见。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显然需要采取更加实质性的行动,来挽回其在国际社会中岌岌可危的信誉,尤其是在中东局势已接近全面战争的边缘时,美国若要谋取利益,也需要在时机、地点和场合上更为谨慎。